与孩子一同迎接人生挑战——关于教师的演讲经典篇目
绿萝 2025-07-10 10:56
浏览
次
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是第一位明确提出“生命教育”概念的学者。开始倡导和践行生命教育的思想,希望借此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教育的调整,他还出版了《生命教育》一书,指出“生命教育”是一套教育系统,它和生命本身有相同的目标:在心灵与心智、身体与精神的各个层面上逐渐进步,变成比较平衡、成熟、有效率、快乐、和谐的人。
你一定听过这句耳熟能详,却经不起考验的“合理化”借口:“为大目的不择手段”。这句话在许多诉讼案中,常被那些自称是“真理信仰者”的人用来为他们的暴行辩护。然而,正如西方谚语所说的:“坏树结坏果子”,邪恶的手段必将导致邪恶的结果。
不过,如果我们将格言换成这句:“根据目的检验手段”,是否能够成立呢?这样的说法本身是无可置疑的。因为只有从行动的真实后果中,才能看出这项行动是否正当。
人类行为会因为造成的后果而不证自明,或者招致谴责。有人可能为了呼吁和平而走上街头,然而在“和平示威”的过程中,他却是如此的愤怒,以致破坏了每个人--包括他自身的和平;有些国家可能不认为砍伐森林获取木材会造成什么伤害,但这项举动的后果却是对生态造成严重破坏。从第二个例子可以看出,目的--取得木料作为燃料和建材--显然无法为其使用的手段辩解。另一方面,虽然富尔敦用金属造船遭人嘲笑,但是一旦这艘船下水真的能够浮起来,便足以证明这项发明并不愚蠢了。
理论与实务应并重
行动必须经由后果来检验其正当性。同样的,理论也必须由实际结果来证实。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弱点:光是纸上谈兵而不注重实务。教育者很少尝试以真实结果验证各种理论,他们似乎认为任何对理论实际效果的关注,都将背叛真实的学术精神。
这令我想起了一个只受过中学教育的男士。这位先生在采矿工程方面经验丰富,上了年纪以后,他决定重返校园接受正式教育。费了好大一番工夫,他终于说服了教育部门,念在他对采矿有多年实际经验的份上,接受他就读。然而,几个月之后,他竟放弃了学业。
“你在搞什么?”校长疾言厉色地询问,“受教育对你那么重要,更何况我们也是大费周折才让你进来就读的。
教育!”这位先生嗤之以鼻,“这里的老师所教的,没有一样比得上我自己在实务中所学的。他们从我身上学到的才多呢,还能教我什么?”
上述例子绝非特例,世界上许多伟大的人物--科学家、思想家老师以及领袖--不是未完成正式教育,就是在学校表现差劲。爱因斯坦的老师认定他这辈子不会有什么出息;爱迪生只勉强接受了三个月正式教育,最后他的老师亲自把他送回家,并附上一张纸条说“无法教导”-其实就是说他是“笨蛋一个”;歌德则发现在学校的正规教育中接受同化没有什么价值,事实上,后来他宣称,没有一所大学的课程能让他保持兴趣。
伟人和那些只会阐述他人生平与成就的学究们,究竟有何不同?答案非常简单:“真正的伟人关注于现实,而阐述者则是从关于现实的书本中,找寻知识与信仰。”人类的开路先锋总是抱持着特定的人生日标-通常是关于某种事实或是关于某种事物的真理--同时采取能够达到目的的最实际手段,献身完成目标。他们对于暗示着“手段本身就是目的,方法比结果更重要;没有任何结论可以拍板定案,因此应该永远视为假设”的态度颇感无奈。相反,对学院派的学究们而言,理论是如此迷人,以至于对理论复杂推理的兴趣取代了达成结论的需求。
现代教育与真实生活脱节
无论学生的脑袋被填鸭式地塞进了多少书本知识,经过12或16年的教育,他们对一般事物与人生的了解,却和真实经验完全脱节,对自我的了解更是匮乏。
相反,如果从一开始就以“从生命中学习”的角度去定义教育很快地我们就会发现,应该是现实引导我们建构理论,而非让理论来塑造我们的认知。然而,茎莘学子却被引诱去拥护轻率的,甚至危险的信念,是因为他们的老师都太“客观”了。一旦理论以引人人胜的知性论包装呈现,人们便不在意这些理论是否违反了人类的正常感觉,或是最基本的常识。
这里以法国哲学家萨特对“意义空无”的教导为例。萨特是虚无主义者,由于他所发展的理论如此出色,各大学便将这些理论提供给学生作为心智标准范本。“能够掌握复杂的哲理,”瑜伽阿南达评论道,“满足了自我的虚荣心。
最近有一项针对大学教授所做的调查显示:同样是本专业领域内的相关主题,大多数的教授偏好长篇大论或看起来复杂深奥的文章,而不喜欢写得浅白易读的文章。于是,研究人员再将那些原本间接清晰的文章改写得错综复杂:尽可能用多音节的词汇或短词汇,以晦涩不自然的陈述代替原本的叙述方式;然后把这些改头换面的文章拿给同一群教授看,并附上原来的版本,要求他们加以评判。这群饱学之士绝大多数都没有想到,事实上他们是在阅读同一篇文章,理论与观念完全没有增删。结果,所有的教授都表示较偏好复杂的版本。问他们为什么,他们的答案是:“较难懂的版本看起来学术性较高,因此呈现出较好的研究方法、较深人的想法以及较优秀的洞察力。”
这真是令人震惊,人们在人生定型的年纪习得的理论影响他往后认知现实的程度竟是如此之深。早年习得的任何错误,都会扭曲一个人推理思考的方式。错误的前提导致错误的结论,不管推论过程多么明智都一样。强加于现实之上的理论,最后竟成了现实的替代品。
在心理学家身上也可以看到类似的倾向。他们无视于自己的切身经验,而坚称新生婴孩的心智纯净如白板,经过环境的影响,才会塑造他的人格。然而,客观现实中却根本没有证据支持这项理论。当过父母的人都知道,自己的孩子从一出生就和其他孩子是多么不同。但是那不重要,既然理论说事实“理当”如此,当然也就是如此啰。
弗洛伊德也是这样。事实上,它毕生的使命就是以性冲动来解释人类所有的动机。我可以想象唯物论者是如何运用弗洛伊德这套理论,将所有的自然律都量化观之的。
受过教育的人,比起在“硬碰硬现实生活洗礼”下长大的人-意思就是具备普通常识的人--更加热衷于拥抱理论而非真实。
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孩子做好准备,踏实地迎向人生。因此,教育应该鼓励孩子从生活中学习,同时以怀疑的态度检视那些不曾被质过而代代相传、一成不变的知识内容。
教育必须扣紧经验,而不只是纸上谈兵。最重要的是,学生应该得到教导,并从中学会观察行动的真实后果,而不是听到别人说结果应该如何,就盲目地相信了。
对于切身经验的强调,不仅适用于科学研究,而且在所有关于人类事物上更加适用。我们正是基于对经验的重视,发展了一套崭新且具有革命性的教育体系,在此命名为--“生命教育”。
——杰·唐纳·华特士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