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让病人多花一分钱——关于劳动的演讲经典篇目
绿萝 2025-07-08 13:59
浏览
次
让乡亲们有个健康的身体,是我心中的头等大事;不让病人多花一分钱,是我的行医准则。只要需要,我愿为乡亲们服务一辈子。
河南省通许县大岗李乡苏刘庄村“爱心诊所”所长、共产党员马文芳,在走村串户为群众看病之余,30多年如一日,义务为本村2000多名群众接种疫苗、定期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并为本村伤残军人和乡敬老院五保户免费送医送药。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他为农民自己的保健医生、健康“守护神”。
把病人当亲人
55岁的马文芳出身农家,10岁时,他母亲和弟弟先后因染上伤寒而去世。全家人四处借贷求医的过程,给幼年的马文芳留下了深刻记忆,他深知农民看病的艰辛。
1974年,马文芳从通许县卫校毕业后,如愿当上一名“赤脚医生”。后来又变成了不拿国家一分钱的乡村医生。他把病人当亲人的宗旨始终没变,还特意把自己的诊所改名为“爱心诊所”。
由于马文芳对患者的仁爱之心,使他的个体诊所成了苏刘庄人健康的庇护所。多年来,不管有钱无钱,不管白天黑夜,马文芳对前来求医的村民一概热情相迎,认真诊治。为了减轻患者负担,马文芳对所有病人实行“两不收一减半”政策:即病人就诊不收挂号费、检查费;伤残军人看病药费减半。
曾参加抗美援朝的老伤残军人赫更臣告诉记者,村里有几位老复员军人,因年老体弱,经常到“爱心诊所”看病。马文芳从来没有收过一分钱的治疗费,药费也都是按最低标准收取。2004年7月,年逾八旬的马学太因患前列腺炎,两天两夜尿不出尿。因为“爱心诊所”不具备治疗这种病的条件,马文芳租了一辆三轮车,连夜把老人送到县医院。临走时,他还拿出身上仅有的300元,替老人交了治疗费。在“爱心诊所”采访时,记者翻看过马文芳的处方本,上面显示的药价几乎都是两三元钱,最多也不过12元钱。开的药方,也都是感冒胶囊、甘草片、环丙沙星等便宜药。马文芳说,乡村病人主要是收人不高的农民,如果开大处方,病人拿不起药,会耽误治病。
诊防并举的保健医生
治病不如防病。长期的行医生涯,使马文芳深知疾病预防的重要性。30多年来,不管当“赤脚医生”,还是开个体诊所,马文芳始终坚持每年为本村村民免费体检一次,并为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建立了健康档案。用苏刘庄村党支部书记赫雪冻的话说,有了马文芳,等于苏刘庄村人人都有了保健医生。
1990年以后,因为苏刘庄村地处偏僻,又加上经济条件不宽裕很多农民不愿意给孩子接种疫苗。根据这一情况,在征得村委同意后:马文芳主动承担了为本村儿童义务接种疫苗的任务,并为他们每个人都建立了防疫卡。仅此一项,每年费用就在3000元左右。从此以后,苏刘庄村没有一名儿童患上传染病。
除了本村村民,大岗李乡敬老院的30多位老人,也是马文芳关心的对象。每逢双月10日,他都要带领诊所的医务人员,到敬老院为老人们体检、送医送药。有的老人有了病,马文芳就干脆用车把他们拉到自己的诊所,不仅不要一分钱药费,还管吃管喝,直到老人病愈。
来“爱心诊所”看病的人越来越多。马文芳本人先后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模范乡村医生”“河南省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除了荣誉证书以外,所有的奖金和诊所赢利,都被马文芳捐给了当地村民,或用于健康体检,或用于资助贫困大学生,或慰问五保户、特困家庭。行医30多年的马文芳,至今仍然住在20年前盖的旧房子里儿子结婚都没有钱盖新房。
——马文芳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猜你喜欢
- 搜索
-
- 同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