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账号

二维码 微信扫描关注

培养学生从小爱劳动的美德——关于劳动的演讲经典篇目

绿萝 2025-07-10 10:44 浏览

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全家人都在围着这些“小皇帝”“小公主”转,他们实在被宠坏了。

这些学生普遍缺乏必要的劳动意识、劳动习惯和劳动技能。长此下去,势必会影响少年儿童整体素质的提高,更谈不上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这种状况令人忧虑。坏习惯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要改掉它也非一日之功,于是,我们就要从小事人手开展劳动实践教育,从课内到课外,引导学生通过生活自理、帮助同学、学做家务等方式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第一,舆论引导,积极表扬。教师是班级舆论的引导者,教师对于一件事情的态度必然会影响到学生。比如:有的教师会对调皮的学生说:“你再不听话,今天就罚你打扫教室。”这类话无形中表明了教师对劳动的态度,暗示学生劳动是件不光彩的事情,是要被人笑话的。无形中在班级内造成了错误舆论。

第二,有偿劳动,端正思想。美国影片《小鬼当家》中小男孩家的生活条件还是不错的,但他仍会在冰天雪地里到邻居太太家门口扫雪,然后从中得到相当的报酬。对于小孩子来讲这钱不算什么,他完全可以向家人要到钱,但这是一种对他劳动的肯定。

在学校,对于学生的普通表现可以用一朵小红花或者一次掌声来表示肯定,学生已经很满足了,对于表现突出的学生会奖励一块皮,一把小尺等表示肯定,学生会为得到这样的奖励而乐开花,更加有激情。孩子在家里,爸爸、妈妈完全可以跟他们来个劳动约定,如:每洗一次碗可以得到5角钱,每次孩子洗完后就给他一枚硬币,这个5角钱已经是他自己劳动所挣,可以随时使用,也可以自己保管,待积攒得多了再买个贵点儿的东西。让孩子体会金钱是对自己劳动的肯定,体会到劳动对自己生存的价值,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劳动观。第三,言传身教,树立榜样。案例:记得在我上小学的时候,一次全校大扫除中,我们班的任务是打扫厕所。同学们听到这个任务后一个个伸伸舌头,眉毛鼻子皱成一团,互相诡秘地对望着笑,一副不情愿的样子。老师看出了我们的心思,讲了一段他自己的故事:他说:“我是一个乡下农民的儿子,以前我家很穷,一部分家务活就落到了我这个大儿子身上,于是由我担负家里挑水浇菜和清扫牛栏、猪圈这三件又脏又累的活。那时我还是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多么不容易。挑水浇菜只是累点,但是打扫牛栏、猪圈可真是臭得让你无法忍受。每次打扫牛栏,我都要把裤管卷得高高的。一扫完,就赶忙跑出去,只见两腿上爬满了跳蚤。但我喜爱劳动,因为我深深地知道我的劳动对家人是多么重要.”听完老师的话后,我们不再嫌弃学校分配的任务,反倒觉得光荣。劳动开始了,老师和我们一起扛着水管走进了厕所,歌声、笑声夹杂着水声一起从厕所里传出来,大家很开心,我们也更加尊敬老师了他有着良好的劳动习惯,他的言行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学在行动里。天长日久,我们渐渐养成较好的劳动习惯。这大概就是教师的人格魅力吧。

教师的行为是一种无声的影响,其力量比有声的说教不知要大多少倍。因此,要求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劳动习惯,才能收到让学生耳濡目染,近朱者赤的效果。同时,要树立小学生中具有良好劳动习惯的典型,宣传他们的事迹,热情地予以表彰,让榜样带动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第四,力所能及,自己动手。在班上组织展开“我会干什么”“我有一双巧手”“我能干”等专题讨论。让同学们找到自我劳动的价值,并懂得只有用智慧和双手去整理自己的小房间、收拾书包、整理学习用具,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才会有真正的乐趣。还要求学生做到抽屉、桌面、书包干净整洁,个人讲究清洁卫生,并互相学习、相互监督,每天进行评议,评出好的添“红星”。这样一来,学生每天能独立按时完成作业,按课表准备好第二天的学习用具。

在孩子劳动过程中首先要抓好劳动的开端,先从孩子感兴趣的劳动做起,让孩子感受到参加劳动是生活的需要,并让孩子在劳动中获得成功感,慢慢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

第五,长期坚持,养成习惯。英国教育家洛克把习惯当做培植人生幸福的根基,他指出:“事实上一切教育都归根结底为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甚至一个人的幸福也往往归结于自己的好习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教育不但应当培养学生对劳动的尊敬和热爱,它还必须培养学生劳动的习惯,因为认真严肃的劳动经常是艰苦的。”

因此,老师和家长都要付出辛劳的汗水,重视孩子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

培养学生从小爱劳动的美德,让他们养成爱劳动的习惯,视劳动为光荣,认识到爱劳动的人心灵是美的。有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讲过:“习惯成自然,自然成性格,性格影响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毫无疑问,劳动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性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有效途径。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

——佚名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关于劳动

欢迎加我的微信号交流

搜索
同类文章
友情链接
关于 商务 项目 联系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云南守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190031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