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前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关于奋斗演讲经典篇目
绿萝 2025-04-04 10:04
浏览
次
一个人如果声称自己有志于追求做人做事、齐家治国的道理,但是对简朴的生活感到羞耻,这样的人是没有必要和他谈论道的。
“志”,是中国传统文化关于奋斗的一个重要概念。朱熹认为:“志者,心之所指。之犹向也,谓心之正面全向那里去。如志于道,是心全向于道;志于学,是心全向于学。一直去讨要,必得这个物事,便是志。”(陈淳:《北溪字义·志》)换言之,所谓志,就是目标、愿望和理想,就是必须经过一定的努力奋斗才可能实现的比较远大的目标、愿望和理想。而所谓立志,则是确立人生的目标、愿望和理想的过程。远大的志向一旦树立起来,就会成为人们不畏艰苦,向前奋进的强大精神动力。
第一,立志的意义。
中国古人重视立志对于人的重要意义。首先,志是人之为人的根本特征之一。《论语·子罕》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在这里,志是作为人之为人的一种基本要素来理解的。在等级森严的古代社会里,志并没有被当成统治阶级“君子”的专利,反过来,就连普通老百姓都有其自己的志向,不能被强迫改变。可见,对人来说,志向之重,重于三军。任何一个人,无论贫富贵贱,都应该有自己的志向,能在各种艰难困苦面前,始终坚持自己的志向,毫不动摇。其次,远大的志向是成就事业的必要条件。一个人要在奋斗中取得成绩,达到自己的奋斗目标,就必须有坚韧不拔的志向。志向是成就事业的重要条件,“有志者事竟成”。如果说这样的表述多少有点唯意志论色彩的话,那么著名文学家苏轼在《晁错论》中的表述就显得较为理性,他说:“古之立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在苏轼眼中,超世之才只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具备超世之才,并不一定能成功,成功的取得还必须有坚韧不拔的志向。这个观点是很容易理解的,因为在为理想奋斗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挫折,面对挫折,没有超世之才是无法战而胜之的,可仅有超世之才,而无坚韧不拔的志向和毅力,也是无法在一次次挫折中重新振作起来,鼓起勇气向前奋进的。
第二,立志应高大宏远。
志向是人的理想、信念和目标。志向一旦确立,人就会为实现自己的志向而奋斗。因此,人能成就多大事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树立多大的志向。正因为如此,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注重志向的高大宏远。《墨子·修身》说:“志不强者智不达。”意思是,一个人没有强烈的达到某种理想的志向,那么他的智慧就不会充分发挥出来。著名学者张载在《经学理窟·学大原下》中提到:“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意思是志向不高,就容易满足于现状,而容易满足现状就不易取得进步。在张载看来,一个人要有所进步,就必须树立远大的志向。这种观点在中国古代可以说是被普遍接受的。因此,司马迁在《史记》关于陈胜的记载中,为中国第一位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准备了这样的对白:“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其意思也在于,陈胜之所以能成就大事业,是因为他有鸿鹄之志。而著名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也认为,一个人要成就事业就必须胸怀天下、志当高远。
第三,立志应淡泊名利。
伦理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如前所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重义轻利是一种行为标准和伦理准则,这一准则对于人的全部行为起着指导和规范作用。在立志这一问题上,同样如此。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要树立高大宏远的志向,必须淡泊名利。如果说前面两个问题说的是树什么样志的问题的话,那么,这个问题就是关于怎么立志。《论语·里仁》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也就是说,一个人如果声称自己有志于追求做人做事、齐家治国的道理,但是对简朴的生活感到羞耻,这样的人是没有必要和他谈论道的。在儒家看来,既然志于道,就要有道之不行而不惜以身殉道的志向和节操,那么物质享受等身外之物就是可以等闲视之的。诸葛亮发扬了儒家的思想,他在《诫子书》中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只有淡泊名利,才能更加坚定自己的志向,才不会因现实的名利而迷失方向。 ——张俊红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