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账号

二维码 微信扫描关注

勤劳勇敢的生活态度和精神——关于奋斗演讲经典篇目

绿萝 2025-04-04 10:09 浏览

在长期的奋斗过程中,中国人民形成了勤劳勇敢的生活态度和精神风貌,这是中华民族得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坚实基础,也是每一个中华儿女需要继续发扬光大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勤劳和节俭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就有了勤俭一词。在中国,勤劳和节俭首先是一种价值标准。《左传·庄公二十四年》中说:“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也就是说,勤俭是所有美德的共同点,而奢侈浪费则是所有恶行中最为严重的。正是这种价值理念,使勤俭在中国又演绎成为一种同情劳动者、珍惜财物的美好情感。朱柏庐在《治家格言》中说:“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李绅在《悯农》中写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此话正是对这种美好情感的最好表达。其次,勤劳与节俭也是国家兴亡之道和个人成败之路。《左传·宣公十二年》中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个人来说,只有勤俭,才能免于物质匮乏之困,才能做到国富民强,才能有所发展,有所成就。而国家衰亡,家庭衰弱,乃至个人失败,也往往是因为背离勤俭走向奢侈而引起的。唐代诗人李商隐在《咏史》中入木三分地指出:“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宋代欧阳修在《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深刻剖析了后唐庄宗李存勖成败兴亡的教训,深刻地指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中国传统文化在强调奋斗必须坚持勤劳节俭原则的同时,十分注重奋斗者勇敢品质的培育。所谓勇敢,是指在奋斗中有勇气、有胆量,敢于直面困境,敢为人先。人们在奋斗过程中常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会遇到形形色色的敌人,此时,要取得胜利,就必须有勇敢的精神风貌,敢于任事,敢于去争取胜利。自古所有成大事者,无不是敢作敢为之人。勇敢意味着不畏惧任何艰难险阻,不畏强敌,这需要具有超人的胆识。弦高在秦军入侵之际,在强大的秦国军中虚与委蛇,为郑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唐雎面对强秦不卑不亢,维护了国家尊严。正是这种超人胆识的体现。毛遂在国家危难之际,敢于挺身而出;项羽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等都是这种勇敢斗争精神的体现。另外,勇敢还意味着百折不挠的精神气质。奋斗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只要有奋斗就会有失败,就会有牺牲。面对失败,面对牺牲,坚韧不拔,百折不回。同样是一种勇敢,正是因为具有这种勇敢,越王勾践才能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坚忍,终于“三千越甲可吞吴”。也正是因为这种勇敢,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才会在经历一次次挫折后“天翻地覆慨而慷”。总而言之,勇敢,意味着追求和实现奋斗的目标,追寻中国人所珍爱的“道”与“义”,不畏强敌,不怕失败,勇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千百年来,正是无数仁人志士不畏强敌,敢于斗争,使得勇于向前、敢于任事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磨灭的精神气质,而也正是因为具有这种民族精神,中华文明才会战胜一次又一次的危机,躲过了一场又一场浩劫,存续至今并且繁荣昌盛。

——何云花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关于奋斗

欢迎加我的微信号交流

搜索
同类文章
友情链接
关于 商务 项目 联系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云南守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190031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