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关于古风诗词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10-10 09:25
浏览
次
出塞
[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全诗首句最耐人寻味,诗人大笔勾勒,不作细致描绘却恰好显示了边疆的辽阔,秦汉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第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朗诵时语速放慢,以表达诗人悲愤的情感。第三、四句写出于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即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充满了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激情,朗诵时音调应高亢,声音洪亮。
朗读者:向体容
重厌市咏璨艺木培训学校教学主管
《出塞》解析
王昌龄的《出塞》是唐诗中“雄浑苍劲、忧国忧民”的边塞诗典范,全诗四句仅二十八字,却以“秦汉明月”的时空纵深开篇,用“征人未还”的现实痛点承转,最终以“龙城飞将”的冀望收尾,既写尽边疆的苍凉与战争的残酷,更藏着诗人对家国安危的深切牵挂与对良将的迫切期盼。诗歌未作繁复描摹,却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跨越千年的边塞图景,让“爱国激情”与“民生悲悯”在雄浑的意境中交融,成为流传千古的“边塞绝唱”。
开篇“秦时明月汉时关”,以“时空交错”的笔法破题,瞬间赋予边塞“悠久厚重”的历史感,奠定全诗雄浑苍凉的基调。“秦时明月”与“汉时关”并非实指秦汉时期的明月与关隘,而是以“互文”手法,将“明月”与“关隘”的意象从秦汉延伸至盛唐——千百年来,明月始终照耀着边疆的关塞,战争也从未因朝代更迭而停歇。这一句没有写具体的战争场景,却以“秦汉”的漫长时间跨度,暗示边塞战事的连绵不绝;以“明月”的永恒与“关隘”的坚固,反衬人间的沧桑与征人的漂泊,让读者仿佛能看见千年月光下,关隘依旧、战火未熄的苍凉画面。朗诵时需读出“雄浑开阔”的气度,语调平稳舒缓,“秦时”“汉时”二字稍作强调,传递出历史的厚重感,让“明月照关”的画面既辽远又带着淡淡的苍凉,为后文的“征人未还”埋下伏笔。
“万里长征人未还”,承接前句的“历史纵深”,拉回现实,直击边塞诗的核心痛点——战争对人的摧残。“万里长征”写征人路途的遥远与艰辛,从家乡到边疆,跨越万里,既写实空间的阻隔,更暗喻征人归乡的渺茫;“人未还”三字是全诗最沉重的一笔,它不是“暂未还”,而是“久未还”,甚至是“永不能还”——无数征人战死沙场,再也无法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一句简短的“人未还”,藏着无数家庭的悲剧与人间的血泪。这一句没有激烈的悲叹,却以“平铺直叙”的写实,让战争的残酷与民生的疾苦更显真切。朗诵时需放缓语速,语调沉郁,“未还”二字稍作重读,气息滞缓,传递出诗人对征人的悲悯与对战争的悲愤,不刻意煽情,却让“生死离别”的沉重感直击人心。
“但使龙城飞将在”,笔锋一转,从“悲叹现实”转向“冀望未来”,以“龙城飞将”的典故,点燃对“良将安边”的希望。“龙城飞将”通常指西汉名将李广(一说卫青),他英勇善战,多次击败匈奴,是边疆安定的象征。诗人以“但使……在”的假设句式,表达出最朴素也最迫切的愿望:只要有像李广这样的良将驻守边疆,战争便能平息,征人便能归乡。这一句看似是对“良将”的期盼,实则是对“朝廷用人”的隐晦劝谏——盛唐虽强,却因边将无能或朝廷决策失误,导致边塞战事不断,诗人借“龙城飞将”的典故,既表达对良将的崇敬,也暗含对现实边将的不满。朗诵时需转变语调,从“沉郁”转为“昂扬”,“但使”二字带着“若有”的期许,“龙城飞将”四字读得铿锵有力,传递出对良将的信赖与对安定的渴望,让声音中透出“希望感”,与前句的沉重形成对比。
结尾“不教胡马度阴山”,以坚定的誓言收束全诗,将“良将安边”的希望推向极致,彰显出保卫家国的豪迈气概。“不教”即“不让、不许”,语气坚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心;“胡马度阴山”是对“边疆告急”的具象化描写(“胡马”指匈奴等少数民族的骑兵,“阴山”是古代边疆的重要屏障),“不教胡马度阴山”意为不让敌军越过阴山南下侵扰,既写良将的职责,更写诗人对“家国安宁”的终极期盼。这一句没有复杂的修辞,却以“直白坚定”的语气,将爱国激情与民族自信展现得淋漓尽致——它不仅是对良将的期许,更是对国家强盛、边疆安定的信念。朗诵时音调需高亢,声音洪亮,“不教”二字重读,“度阴山”三字尾音拉长,传递出“誓死保卫家国”的豪迈,让全诗在“激昂振奋”的意境中收尾,留下强烈的感染力。
从创作背景来看,王昌龄生活的盛唐虽国力强盛,但边疆战事仍时有发生,朝廷为开拓疆土或抵御外敌,频繁征兵,导致无数征人远离家乡、葬身沙场。诗人途经边塞,目睹边疆的苍凉与征人的疾苦,既同情百姓的遭遇,又忧虑国家的安危,遂写下此诗。诗中的“忧”与“望”交织——“忧”的是征人未还、战事不止,“望”的是良将出现、家国安定,这份“忧国忧民”的情怀,正是这首诗超越一般边塞诗的关键。 即便今日读来,我们依然能从“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感受到那份跨越千年的爱国激情与家国担当。这便是《出塞》的魅力:它以最简洁的语言,写尽了边塞的历史与现实、悲苦与希望,让每一个读者都能在诗中,读懂“家国”二字的重量,也读懂中国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