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关于古风诗词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10-10 10:33
浏览
次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币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本诗前两句以间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抒发了诗入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以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来反衬今夜的孤寂,使今夜更显孤寂。语浅清深,含蓄隽永。朗诵时,要按“寄内”来解读,保待情思委曲,抓住诽测缠绵的感觉。如果仅仅按照标题中的“寄北”去解读与把握的话,感情会过千细腻恬淡,走向纤弱,丧失了全诗精髓。
朗读者:姚雪松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著名主持人
《夜雨寄北》解析
李商隐的《夜雨寄北》是唐诗中“以浅语写深情、以未来衬当下”的抒情绝唱。全诗四句仅二十八字,却以“归期”的追问开篇,用“巴山夜雨”的孤寂承转,最终以“共剪西窗烛”的温馨设想收尾,将“当下的思念”与“未来的重逢”交织,既写尽羁旅的孤寂与对妻子的深情,更藏着“相见无期却仍怀期许”的缠绵怅惘。诗歌未作激烈抒情,却让每一字都浸着细腻的情思,语浅意深、含蓄隽永,成为千百年来打动游子与恋人的“相思范本”。
开篇“君问归期未有期”,以“问答”形式破题,瞬间将“思念”的张力拉满,奠定全诗“缠绵怅惘”的基调。“君问归期”是妻子(“寄内”的核心对象)的牵挂——远方的爱人询问归乡的日期,简单五字藏着无数个日夜的等待与期盼;“未有期”则是诗人的无奈应答——归期未定,不是不愿归,而是不能定,三字中满是“身不由己”的愧疚与“相见无期”的怅然。这一句没有华丽辞藻,却以最朴素的对话,将“一问一答”间的思念与无奈写得真切刺骨:妻子的期盼越迫切,诗人的愧疚越深沉;归期越渺茫,思念越绵长。朗诵时需紧扣“寄内”的情思,语调柔缓,带着对妻子的疼惜,“君问归期”读得温润,传递妻子的牵挂;“未有期”则稍作停顿,尾音轻颤,模拟诗人“难以启齿”的无奈,让“思念中的愧疚”自然流露,避免流于“恬淡纤弱”。
“巴山夜雨涨秋池”,承接前句的“归期未定”,转向对“当下环境”的描摹,以“景”衬“情”,让孤寂感更显具体可感。“巴山”点明诗人所处之地(今四川一带,唐代为偏远之地),透着“远离故土、身处异乡”的漂泊感;“夜雨”是触发思念的经典意象——秋夜的雨,清冷绵长,既写实天气的寒凉,更暗喻心境的孤寂,雨打芭蕉、滴入池中的声响,在寂静的夜里更显刺耳,放大了“无人相伴”的落寞;“涨秋池”则将“雨”的动态具象化——雨水持续浇灌,池塘水位渐涨,这“涨”的不仅是池水,更是诗人心中的思念与愁绪,越积越满,无处排解。这一句以“夜雨”的清冷、“秋池”的沉寂,将“未有期”的无奈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孤寂场景,仿佛能看见诗人独对孤灯、静听夜雨的落寞身影。朗诵时气息需轻柔,语调沉缓,“夜雨”二字读得绵长,模拟雨声的淅沥;“涨秋池”的“涨”字稍作重读,传递“愁绪渐浓”的感觉,让“景”与“情”彻底交融,凸显“寄内”时的深切牵挂。
“何当共剪西窗烛”,笔锋陡转,从“当下的孤寂”跃向“未来的重逢”,以“温馨设想”反衬当下的凄凉,让思念更显浓烈。“何当”是“何时才能”的期盼,带着对未来的憧憬,也藏着对“重逢渺茫”的隐忧;“共剪西窗烛”是千古流传的温馨画面——夜深人静时,与爱人并肩坐在西窗下,一同修剪烛芯,让烛光更明亮,这“共剪”的动作里,藏着夫妻间的默契、温情与“久别重逢”的珍视,没有直白的“想念”,却以最日常的细节,写尽对“相伴时光”的渴望。这一句的妙处在于“以乐衬哀”:未来的重逢越温馨,当下的孤寂越刺骨;对相伴的渴望越强烈,思念的滋味越绵长。朗诵时需转换语调,从“沉缓”转为“轻柔期盼”,“何当”二字带着憧憬的上扬感,“共剪西窗烛”读得温润甜蜜,模拟对重逢场景的向往,让“未来的暖”与“当下的冷”形成鲜明对比,深化思念的浓度。
结尾“却话巴山夜雨时”,承接前句的“重逢设想”,以“时空交错”的笔法收束全诗,让“思念”形成闭环,余味无穷。“却话”是“回过头来谈论”的意思——当重逢时,夫妻二人在西窗下,一同回忆此刻“巴山夜雨”的孤寂时光,曾经的痛苦与思念,在重逢的温馨中,都化作了可倾诉的往事;“巴山夜雨时”既是对当下场景的回望,也让“当下的孤寂”有了“未来的归宿”——此刻的苦,将成为未来重逢时的“甜料”,让思念不再是单纯的痛苦,而是带着“终将相见”的希望。这一句没有直接写“归期”,却以“未来话今时”的巧妙构思,让“未有期”的无奈有了慰藉,让“当下的思念”有了盼头,既显情思的缠绵,更藏对爱情的笃定。朗诵时需回归“柔缓深沉”的语调,“却话”二字稍作停顿,带着“回忆往昔”的温情;“巴山夜雨时”尾音拉长,让“当下的孤寂”与“未来的温馨”在声音中交织,做到“声虽止,情未绝”,让听者在“时空交错”中,读懂这份“穿越岁月仍不改”的深情。
从创作背景来看,《夜雨寄北》是李商隐滞留巴蜀时写给妻子王氏的家书(“寄内”)。彼时他因仕途不顺,长期漂泊在外,与妻子聚少离多,而王氏的早逝让这首诗更添悲情——诗中“共剪西窗烛”的设想,最终未能完全实现,这份“未竟的期盼”让全诗的思念更显沉重。正因是“寄内”,诗中的情感才不是“泛泛的思乡”,而是对“特定爱人”的细腻牵挂,有愧疚、有期盼、有温情,层次丰富,这也是朗诵时需避开“纤弱恬淡”、紧扣“委曲缠绵”的核心原因。
即便今日读来,每当我们与爱人、亲人相隔两地,在雨夜中想起“君问归期未有期”,在憧憬重逢时念及“何当共剪西窗烛”,依然会被这份跨越千年的深情击中。这便是《夜雨寄北》的魅力:它以最朴素的语言、最日常的细节,写尽了人类共通的“思念与期盼”,让每一个经历过分离的人,都能在诗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也找到对“重逢”最深的向往。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