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翻身把歌唱(中学版)——关于党政祖国的演讲经典篇目
吴健溪 2025-08-17 09:33
浏览
次
人民翻身把歌唱老百姓嘴上说的“民主”,就是人民当家做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老百姓的这个心愿才真正得以实现。
新中国的诞生,让中国由人民没有权利的国家变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从此,中国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他们享有各种权利。全国人民开始以勇敢、勤劳的姿态投入全面的生产劳动中,创造着属于自己的幸福。
人民是主人
1954年9月15日至9月28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顺利召开。代表总人数1226人。会议制定和颁布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人民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回忆首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庄严召开,《人民日报》的记者袁水拍在《六亿人民心花开》一文中这样写道:
“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席位……他们当中有很多是对人民革命事业有杰出贡献的人,有很多是各个民主党派、各个民主阶层的代表者,他们是六亿人民的共同意志的表达者。”
而在此之前,从1953年7月到1954年5月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的选举。许多厂矿企业的工人为了迎接选举,掀起了生产竞赛,提前完成了生产计划。在农村“搞好生产迎接普选”成为广大农民的行动口号。人民把选举的日子当作节日,张灯结彩,载歌载舞,庄严隆重地行使自己的选举权利。
拓展阅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主”的真正含义
新中国成立时,各地都召开了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曾在文章里说,究竟怎样才算是一个民主的社会呢?他并不明白。后来,他在北京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上看到的场景让他一下子明白了什么是民主: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一位戴瓜皮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在一个会场里讨论问题。
农民拥有土地
土地改革:耕者有其田
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广大农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自耕农,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耕耘和收获。这就是劳动人民翻身做主人的象征。有的人把土地证当作宝贝,一直珍藏到今天。
土地改革的完成,从根本上铲除了中国封建制度的根基,也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亿万农民的生产户积极性,带来了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这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反对封建主义斗争的历史性标志它为新中国的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0世纪50年代的土地所有到1952年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中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农村的土地占有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占农村人口92.1%的贫农、中农占有全部土地的91.4%;占农村人口7.9%的地主、富农,只占有全部耕地的8.6%。无地少地的农民还获得了其他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计有耕畜296万头、农具 3944 万件、房屋3795万间、粮食50多亿千克。
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土地改革还确立了贫雇农在农村中的优势,巩固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拓展阅读
踊跃参加大生产
“鸡叫三遍亮了天,放下锅铲拿起锨,八个大嫂跑得快,公社田里搞深翻。地球从来不讲穿,千年一件旧布衫。今天翻新给你看,还要把那穷根儿。”这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很流行的一首民歌,描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大妇女踊跃参加大生产的火热景象,反映了当时人民群众的苦干精神。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各项事业迅速恢复,全国经济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新中国的扫盲运动和国防建设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约有5.4亿人口其中4亿多是文盲,文盲率高达80%。有的农民分得土地后,将肥料的比例配错,毁坏了庄稼;有的因为不会看说明书,毁坏了新农具……文化落后的现实。对于建设新中国是一个不利因素。人民只有用知识的力量武装自己,才能真正翻身把歌唱,迎接新生活的到来。
扫盲运动:睁眼看世界
1949年初秋,一封紧急密信送到黑龙江省宁安县(现宁安市)某村长手上。村长不识字,连夜挨家敲门找人来读,可村里识字的人太少了,更别说是读信了。终于,村长找到了一个号称“秀才”的村民,“秀才”看完信,很快就逃跑了。
原来,这封“密信”中让村长监控的疑犯正是“秀才”。
这个真实故事的背后,是一个严峻的现实:中国人民虽然在政治上翻了身,但如果不识字,不能在文化上翻身,就不算彻底翻身。
1950年9月,教育部和全国总工会联合首次提出“推行识字教育,逐步减少文盲”。自此,一场轰轰烈烈的识字扫盲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当时,扫盲班遍布工厂、农村、部队、街道,毛泽东还亲自制定了“每人必须认识 1500到2000 个字”的扫盲标准。
从1949年到1964年的十几年间,我国约有1亿人摘掉文盲“帽子”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东方红一号”卫星:半个世纪的国家荣光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在甘肃酒泉卫星发射基地发射成功,并在太空中播放了《东方红》,举国欢腾。
2020年4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写给老科学家们的信饱含拳拳情意,催人振奋,信中写道:当年,你们发愤图强、埋头苦干,创造了令全国各族人民自豪的非凡成就,彰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老一代航天人的功勋已经牢牢铭刻在新中国史册上。”
如今,我国的航空航天事业已跻身世界前列。“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中国科学家精神,是新时代中华儿女追求的人生价值,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灵魂所在。
“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的非凡意义,值得我们每一个人铭记。
拓展阅读
“东方红一号”卫星为何还在运行?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设计寿命只有短短 20天但实际上它在太空正常工作了28天。为什么直到今天东方红一号”卫星依然能够在太空坚持沿着轨道运行呢?
第一,它是一颗“大质量”卫星,达到 173 千克。这很不简单。我们都知道,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它在太空阻力几乎为零的情况下,拥有较大的惯性继续运行。
第二,“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轨道高。这让它受到的地球引力相对较小。有学者预计,未来几百年内,“东方红一号”卫星依然会在太空运行。
第三,“东方红一号”采用了银锌电池,而不是太阳能电池板,电池面积较小,受到的阻力小,减缓了它的坠落。
新中国建设初期的最美奋斗者
“高炉卫士”孟泰
高炉卫士’劳动英雄,是孟泰留给工友们最深刻的印象。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当多数人忙着往农村疏散时,孟泰却喊出“高炉在,孟泰在”的誓言。他不顾个人安危,硬是把行李扛到高炉旁,日夜守护高炉。在鞍钢面临停产危机时,他组织了500多名技协积极分子,先后攻克十几个技术难关成功自制大型轧辊,为鞍钢谱写了一曲自力更生的凯歌。如今,“孟泰”已成为忘我劳动、无私奉献精神的代名词。
“铁人”王进喜
1950年春,甘肃小伙子王进喜通过考试,成为新中国第一代钻井工人。他勤快,能吃苦,各种杂活抢着干。1960年2月,王进喜带领1205钻王进喜井队赴大庆参加东北松辽石油大会战。他带领全队工人用撬杠撬、滚杠滚、大绳拉的办法,把钻机卸下来,运到“萨55井”井场,仅用4天时间就把40米高的井架竖立在了茫茫荒原上。没有打井用的水,王进喜就组织职工到附近的水塘破冰取水,用脸盆端、水桶挑,靠人力取水50多吨保证了按时开钻。1960年,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共打井19口,完成进尺21258米,创造6项纪录,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很快取得显著成果。
“铁姑娘”"吕玉兰
1956年,为了造林治沙,16岁的河北姑娘吕玉兰,带领七八个姐妹登梯子、攀墙头,上树采榆钱,播种育苗,耙整地块……一番辛苦下来,还真种出了4亩榆树苗。
到了冬天,她们怀里揣着窝窝头,背上背着树苗,顶着刺骨的寒风,来到3里地外的沙滩上植树。凭着这股劲,吕玉兰和姐妹们前后共栽树11万株,为此吕玉兰被人们称为“铁姑娘”。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猜你喜欢
- 搜索
-
- 同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