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账号

二维码 微信扫描关注

爱莲说——关于古风诗词的朗诵经典篇目

绿萝 2025-10-01 14:02 浏览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州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

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小短文。作者通过对莲花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的高洁,也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品格。本文语言自然、清晰、流畅,朗诵时,语速要偏慢,抑扬顿挫。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的“独”字体现出陶渊明的与众不同,需要强调,”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应注意节奏,读出韵味。

在朗诵“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时,语气要坚定有力,凸显出莲的挺拔与正直。而“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则要读得悠扬婉转,展现出莲的优雅与纯净。最后几句“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要带着一种感慨与思索的情绪,语速可稍缓,让听众能感受到作者内心对不同追求的感叹。

朗诵时,对于“菊之爱”,语调可适当下沉,体现出一种淡淡的惋惜,因为陶渊明之后喜爱菊花的人不多了;读到“莲之爱”时,语气要充满期待又略带一丝孤寂,仿佛在寻找和自己一样喜爱莲的人;“同予者何人”要读出那种知音难觅的感慨。读“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时,语调要上扬且带点嘲讽的意味,以此凸显出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所代表的富贵这种普遍现象与作者自己追求的不同。

在处理这些不同情感表达时,朗诵者需精准把握情感的层次变化,由惋惜到期待,再到孤寂与感慨,最后转为嘲讽,通过语调的起伏和语气的转换,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层层递进地展现出来,使听众能够深刻感受到作者借莲花所传达出的高洁志向和对世俗的独特态度。

朗诵者还要注意声音的强弱控制,在表达惋惜之情时,声音可稍弱,营造出一种略带哀伤的氛围;当语气转为期待时,声音逐渐增强,传递出内心的渴望;在体现孤寂与感慨时,声音又可适当减弱,带有一种落寞的感觉;而到嘲讽部分,声音则要提高并加重,突出那种不屑的态度。如此一来,便能更加生动形象地把作者的情感变化完整地呈现给听众。

此外,朗诵者在声音的强弱变化过程中,还要注意与语速、停顿等技巧相配合。在声音稍弱表达惋惜时,语速可适当放慢,配合短暂的停顿,给听众留出感受哀伤氛围的时间;声音逐渐增强传递期待时,语速也可随之加快一些,减少停顿,让那种渴望的情绪更连贯地释放出来;声音减弱体现孤寂与感慨时,语速再次放缓,停顿稍长,仿佛每一个字都带着落寞;声音提高加重突出嘲讽时,语速可以稍快,停顿简洁有力,将不屑的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通过这些技巧的综合运用,能让朗诵更具感染力,让听众更真切地体会到作者情感的跌宕起伏。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古风诗词

欢迎加我的微信号交流

搜索
同类文章
友情链接
关于 商务 项目 联系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云南守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190031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