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账号

二维码 微信扫描关注

母亲的文字是劳动——关于劳动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09-11 09:16 浏览

母亲的文字是劳动

齐春玲

在母亲的字典里

劳动从未缺席

一幅乡村版画

把我框在从前

母亲用粗略的针线

缝补生活

用笨重的农具

读庄稼,读粮食和蔬菜

读着,读着,我们懂事了

便开始读母亲

母亲成了我们另一本

教科书   

劳动是每个孩子的必修课

我用笔写字

母亲用身体写字

母亲的文字很简单

就是劳动的快乐

我出门在外头,母亲把家

放在墙里头

一双麻底绣花鞋善解人意

捂热童年

那个冬天是母亲

留给我一生的灿烂

《母亲的文字是劳动》解析

齐春玲的《母亲的文字是劳动》以细腻的笔触,将母亲的一生与“劳动”紧密缠绕,没有华丽的赞美,却用“针线”“农具”“麻底绣花鞋”等具象的生活符号,把母亲的爱与坚韧化作“劳动的文字”,既藏着对母亲的深切眷恋,也传递出劳动中蕴含的生命力量与成长启示,字里行间满是质朴的温情与厚重的敬意。

开篇“在母亲的字典里,劳动从未缺席”,以“字典”为喻,直白点出“劳动”是母亲生命的核心底色——对母亲而言,劳动不是被迫的付出,而是如“字典”里的字般,是生活的常态与本能。紧接着“一幅乡村版画,把我框在从前”,用“乡村版画”的意象定格记忆,仿佛童年与母亲相伴的时光,都浓缩在这幅带着乡土气息的画面里,既显画面的鲜活,又添几分岁月的厚重感,为后文描摹母亲的劳动场景铺垫了怀旧的基调。

“母亲用粗略的针线,缝补生活;用笨重的农具,读庄稼,读粮食和蔬菜”,是全诗最动人的细节刻画。“粗略的针线”与“缝补生活”形成温柔的对照——母亲的针线或许不够精巧,却能将生活的琐碎与缺口一一缝补,让日子在一针一线中有了温度;“笨重的农具”本是冰冷的工具,却在母亲手中变成“读书”的载体,她读庄稼的长势、读粮食的成熟、读蔬菜的鲜嫩,这份“读”不是文字的阅读,而是对土地的敬畏、对生活的用心,每一次挥动农具,都是与土地的对话,都是对家人的责任。这两句没有直接写“爱”,却让母亲的形象在劳动中立体起来:她不是抽象的“母亲”,而是用双手撑起生活的实践者。

“读着,读着,我们懂事了,便开始读母亲;母亲成了我们另一本,教科书,劳动是每个孩子的必修课”,将视角从“母亲的劳动”转向“我们的成长”。母亲“读”庄稼的模样,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孩子们从母亲的劳动中读懂责任,读懂坚韧,读懂生活的真谛,于是母亲本身成了比书本更生动的“教科书”,而“劳动”则成了成长中最深刻的“必修课”。这种“以行育人”的传承,没有说教,却让“劳动”超越了生存的意义,成为滋养品格的养分,让读者想起自己成长中,父母用行动教会的那些比言语更重要的道理。

“我用笔写字,母亲用身体写字;母亲的文字很简单,就是劳动的快乐”,以“我”与母亲的“写字”对比,凸显母亲“劳动文字”的质朴与纯粹。“我”的文字是纸笔间的表达,而母亲的“文字”是身体的践行——她用汗水书写、用行动书写,这份“文字”没有复杂的内涵,只有“劳动的快乐”,这种快乐不是物质的满足,而是耕耘后收获的踏实,是为家人付出的安心,简单却动人,让“劳动”的意义多了一层精神的富足。

诗的结尾“我出门在外头,母亲把家,放在墙里头;一双麻底绣花鞋善解人意,捂热童年;那个冬天是母亲,留给我一生的灿烂”,将思念与记忆浓缩在“麻底绣花鞋”中。“把家放在墙里头”暗含着母亲对家的守护——即便孩子远行,家的温暖与母亲的牵挂,也如“在墙里头”般牢固;“麻底绣花鞋”是母亲劳动的结晶,是童年温暖的象征,即便岁月流逝,它依然能“捂热童年”;而“那个冬天是母亲,留给我一生的灿烂”,则将母亲的影响推向极致——或许那个冬天曾有寒冷与艰难,但母亲的劳动与爱,却让这段记忆化作“一生的灿烂”,成为支撑“我”前行的力量。

整首诗以“劳动”为线索,串联起母亲的日常与“我”的成长,没有刻意的抒情,却让母亲的形象在劳动的细节中愈发鲜活。齐春玲没有将母亲塑造成悲情的奉献者,而是展现出劳动中母亲的快乐与坚韧,让“母亲的文字”既有生活的重量,又有精神的温度。读这首诗时,仿佛能看见那个在田间劳作、在灯下缝补的母亲,也能读懂这份“劳动的文字”背后,藏着的最深沉的爱——它不挂在嘴边,却刻在每一次劳动里,留在每一件母亲亲手制作的物件中,成为孩子一生的精神财富。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关于劳动

欢迎加我的微信号交流

搜索
同类文章
友情链接
关于 商务 项目 联系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云南守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190031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