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账号

二维码 微信扫描关注

沁园春·雪——关于古风诗词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10-11 14:20 浏览

池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于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烧。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 数凤流人物,还看今朝。

本词意境阔大,深远豪迈,洋溢着无比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般来说,风格豪放的稿件,在朗诵时要求声音洪亮、浑厚,以表现文本的豪放。具体到本词,一味的大音量和高音高并不是首选,诗歌的辽阔是情绪的辽阔、是宽广的胸怀,而不是大喊,所以本词在朗诵时,可以把余地留得充分一些,用情感和胸襟去打动听众。

朗读者:朱卫东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播音指导

《沁园春·雪》解析

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是现代诗词中“以雪景抒壮志、以历史鉴今朝”的豪迈杰作。全词上片以“北国风光”开篇,泼墨描绘冰封雪飘的壮阔山河,于雄奇雪景中见天地气魄;下片从“江山多娇”起笔,纵论千古英雄,终以“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收束,既显对历史的清醒审视,更藏对新时代革命者的自信与期许。全词意境阔大如天地,情感豪迈若江河,将自然之美、历史之思与革命之志熔于一炉,字里行间洋溢着磅礴的胸襟与坚定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成为跨越时代仍能激荡人心的精神旗帜。

上片“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以“由远及近、由实到虚”的笔触,勾勒北国雪景的雄奇壮阔,奠定全词“辽阔豪迈”的基调。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开篇破题,以“千里”“万里”的空间尺度,瞬间铺开北国雪景的宏大画卷——冰封覆盖千里大地,雪花飘洒万里长空,“封”字显冰雪的厚重与静谧,“飘”字传雪花的轻盈与灵动,一动一静间,尽显北国冬天的苍茫气魄。朗诵时需以“开阔的胸襟”驾驭语调,声音不必刻意高亢,却要透着“包揽天地”的从容,“千里”“万里”读得绵长,模拟雪景的无边无际,让听众仿佛置身天地之间,感受北国的辽阔。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将视角聚焦于“长城”“大河”两大象征中华的地标——极目远眺,长城内外只剩一片白茫茫的辽阔(“惟余莽莽”),黄河上下再也不见往日奔涌的波涛(“顿失滔滔”)。“惟余”二字突出雪景的纯粹与浩瀚,“顿失”二字强调冰雪对江河的震撼力,以“静”(冰封)衬“动”(昔日滔滔),让山河的“壮”与雪景的“阔”相互映衬。朗诵时需保持平缓却有力的节奏,“惟余莽莽”读得沉稳,显雪景的厚重;“顿失滔滔”读得稍缓,藏对江河暂歇的想象,避免刻意用力,以“留白”让壮阔感自然渗透。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是全词最富动感的妙笔——群山被白雪覆盖,如银蛇舞动;高原起伏绵延,似蜡象奔驰,它们仿佛不甘于被冰雪束缚,要与苍天一较高下。“舞”“驰”二字赋予山河以生命与气魄,“欲与天公试比高”更将自然景观升华为“敢与天地争锋”的精神象征,暗合革命者不畏艰难、昂扬向上的斗志。朗诵时需读出“灵动与豪迈”的交织,“舞”“驰”二字稍作轻扬,传递山河的动态美;“欲与天公试比高”语调可略升,却不必喊出,以“胸有成竹”的底气展现气魄,显“力透纸背”而不外露的厚重。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从“实写雪景”转入“虚写晴日”,以“红装素裹”(红日为“红装”,白雪为“素裹”)的鲜明色彩,勾勒雪后晴天的娇美画卷——冰雪消融后,红日映照白雪,山河如盛装的美人,格外娇艳。这一句既显对雪景的喜爱,更藏“寒冬终将过去,美好终将到来”的乐观期许,为壮阔雪景添了几分柔情与希望。朗诵时需语调柔和却不失明快,“须晴日”带着对未来的憧憬,“红装素裹”读得鲜活,传递色彩的明媚,让豪迈中透出温暖的乐观。

下片“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从“赞江山”转向“论英雄”,以历史为镜,终归于“今朝”的自信,情感从“豪迈”升华为“坚定”。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承上启下,既总结上片的“江山之美”,又开启下片的“英雄之论”——如此娇美的山河,引得古往今来无数英雄为之倾倒、为之奋斗。“竞折腰”三字既显英雄对江山的珍视,也暗喻“英雄为江山而争”的历史规律,为后文评点英雄埋下伏笔。朗诵时需语调平缓却含深情,“如此多娇”读得恳切,显对江山的热爱;“竞折腰”读得庄重,藏对英雄的敬意,衔接自然而有力。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以“惜”字为核心,纵论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等千古英雄——他们虽武功赫赫、统一山河,却或“略输文采”(缺少文化建树),或“稍逊风骚”(欠缺文学修养),或“只识弯弓射大雕”(仅懂军事征伐)。“惜”字不是否定英雄的功绩,而是以“历史的清醒”指出其局限,暗含“新时代英雄应兼具文武、更懂民心”的期许。朗诵时需保持“客观审视”的语调,“略输”“稍逊”“只识”等词读得平和却明确,不刻意贬低,也不盲目推崇,显对历史的理性态度。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全词的灵魂,也是情感与思想的顶点——“俱往矣”三字斩钉截铁,将千古英雄都归入历史的尘埃;“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则将目光投向当下,宣告“真正的英雄,是新时代的革命者”。这一句不是狂妄的自夸,而是基于“革命理想”的自信——今朝的“风流人物”,不仅有“武功”(推翻旧世界),更有“文采”(建立新世界的思想与智慧);不仅能“折腰”于江山,更能“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朗诵时需以“坚定的信念”驾驭声音,不必追求音量的极致,却要让每一个字都透着“掷地有声”的力量,“俱往矣”读得沉稳,显对历史的释然;“还看今朝”语调可略升,以“胸有成竹”的自信收尾,让“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穿透声音,直击人心。

从创作背景来看,《沁园春·雪》写于19362月,毛泽东同志率领红军东渡黄河,准备开赴抗日前线,途经陕北清涧县袁家沟时,见北国大雪纷飞,触景生情写下此词。彼时中国正处于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红军虽历经长征磨难,却始终坚守革命信仰。词中的“北国雪景”,既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红军“不畏严寒、坚韧不拔”精神的隐喻;“今朝风流人物”,既是对革命者的期许,更是对“中国革命必将胜利”的坚定信念。

即便今日读来,我们依然能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中感受天地的壮阔,从“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汲取奋进的力量。这便是《沁园春·雪》的魅力:它不仅是一首“咏雪词”,更是一曲“时代的宣言”,让每一个心怀理想的人,都能在词中找到“胸怀天地、放眼未来”的胸襟,也找到“立足当下、奋勇前行”的勇气。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古风诗词

欢迎加我的微信号交流

搜索
同类文章
友情链接
关于 商务 项目 联系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云南守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190031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