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传播的发声艺术】4.1.3 发音器官和发音过程
绿萝 2025-10-20 16:32
浏览
次
发音艺术概说第三讲:
发音器官与发声技巧详解
一、发音器官的构成与分类
声道结构
人体发音系统由肺、气管、喉、
软腭、鼻腔、唇、舌、
下颌等器官构成声道。
这些器官协同运作,
形成从肺部到口腔的声波传递通道。
三大系统分类
动力系统(呼吸器官):
包括肺、气管、
胸廓及膈肌、腹肌等。
通过胸廓扩张与
收缩实现气流呼出,
为发声提供动力。
发声系统(喉部器官):
由声带、喉软骨及肌肉组成。
声带在气流冲击下
振动产生基音,
通过喉部肌肉调节音高、
音强与音色。
吐字系统(口腔器官):
包含舌、齿、唇、
上下颌及软硬腭,
结合口腔、鼻腔、
咽腔等腔体,
对声波进行调制形成清晰语音。
二、发音过程与听觉反馈
发音流程
气流经口鼻吸入→
通过气管进入肺部→
呼出时冲击声带振动→
产生喉元音→
经口腔节制形成特定语音
(如“b”“p”“m”等)。
听觉器官的关键作用
发音需依赖听觉反馈调整发音动作。
若听觉受损(如“十聋九哑”现象),
将导致发音准确性丧失。
因此,
发音训练需同步强化听觉感知能力。
三、发音的正确状态与训练方法
整体发声原则:抓两头,放中间
抓两头:
下头(气息):保持气息下沉,
以丹田(脐下三指)为发力点,
实现气流连贯。
上头(吐字):注重口腔控制,
确保字音清晰、表意准确。
放中间:放松喉头与声带,
避免过度用力导致声带疲劳。
具体状态要求
呼吸状态:
喉部完全放松;
吸气时气息下沉,
呼气时腹部用力;
保持气流连贯性
(如诵读《春夜喜雨》
时体验气息流动)。
用声状态:
音高适中,避免过高或过低;
音色柔和,不过虚或过实;
音量适中,避免过大
(如播报预防
流感稿件时保持自然音量)。
吐字状态:
吐字准确(如“布艺沙发”
中“支线”发音清晰);
吐字连贯(如日常交流
稿件中避免字词断裂)。
四、实践训练建议
诵读练习:
选择《春夜喜雨》等诗歌,
强化气息下沉与喉部放松;
模拟日常交流稿件
(如预防流感指南),
训练音高、音色与音量的平衡。
吐字专项训练:
针对易混淆字词
(如“支线”与“直线”)
进行口腔控制练习;
通过绕口令或短句重复,
提升吐字清晰度。
五、总结与后续学习
发音艺术的核心在于理解声道结构、
掌握三大系统协同运作,
并通过“抓两头,放中间”
原则实现高效发声。
后续课程将深入讲解口腔控制、
气息运用等专项技巧,
助您全面提升语言传播能力。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猜你喜欢
- 搜索
-
- 同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