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关于古风诗词的朗诵经典篇目
绿萝 2025-10-01 14:35
浏览
次
水调歌头
[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一首饱含哲理的词。词的上阙写望月之景。“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开篇要情感饱满,读出豪迈之气。“欲”字表达了一种渴望之情,朗诵时语气急切,语速加快。“恐”字表达了词人的担忧,要重读,气息回落,语气低沉。“高处不胜寒“解释了“恐”的原因,语气中饱含无奈之感,语速放慢。下阙重抒情,语速适当放慢,情感由外放到内敛。“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一旬富含哲理,应读出沧桑感,“古”拉长重读。“但愿入长久,千里共婶娟”是词人的祝福语,应读出祝福和美感。
朗诵这首词时,需充分把握情感脉络。上阙从豪迈问天到急切渴望,再到担忧低沉,直至无奈放慢,情感层层递进。下阙则以抒情为主,语速放慢,情感内敛,将人生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相映照,读出沧桑之感。最后,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作为收束,语气要温柔而充满祝福,让听众感受到词人那份跨越时空的美好祝愿。
在朗诵过程中,还需注意语调的起伏变化。上阙里,“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语调上扬,充满豪情;“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语调转为平缓,带着一种静谧的思索。下阙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语调要有一种历经世事的沧桑感,每个字都仿佛带着岁月的沉淀;而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时,语调要逐渐变得轻柔、温暖,如同春风拂面,将那份美好的祝愿缓缓送入听众的心中。同时,要把握好停顿的节奏,该停顿处果断停顿,让情感的表达更有层次感。
朗诵时,语气的轻重也至关重要。上阙中,“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语气可稍带疑惑与好奇,凸显词人对天上仙境的未知之感;“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语气则要有矛盾纠结之感,“我欲”“又恐”要读出内心的挣扎。下阙里,“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语气里要有淡淡的埋怨与惆怅;而结尾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语气要真挚且柔和,把对亲人的思念与美好期许充分展现出来。此外,面部表情也应随着情感和语气的变化而调整,在朗诵豪迈部分时,面部可带有自信与豪迈的神情;在表达担忧、无奈等情感时,面部要呈现出相应的忧虑、沉静之态,以此增强朗诵的感染力,让听众更深刻地体会到词中的丰富情感。
朗诵时,对于一些虚词的运用也要格外留意。像“几时”“何”“又恐”“不应”等虚词,它们虽不承载实义,却在表情达意上有着关键作用。“几时”要读出那种对未知时间的探寻感,“何”要带着一种质问、思索的意味,“又恐”要把内心的担忧和迟疑读出来,“不应”则要读出一种略带嗔怪、不理解的情绪。通过准确把握这些虚词的语气,能让朗诵更加生动细腻,将词人内心复杂的情感丝丝入扣地传达给听众。而且,在朗诵过程中,身体语言也能起到辅助作用。比如,在朗诵上阙豪情部分时,身体可以微微前倾,展现出一种积极向上、渴望探索的姿态;在朗诵下阙情感较为深沉的部分时,身体可以适当放松,微微后仰,营造出一种沉浸在思绪中的氛围,进一步增强朗诵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