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其三)——关于古风诗词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10-31 10:35
浏览
次
归园田居(其三)
[晋]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①,带月荷锄归②。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③。
【注释】
①兴:起床。②荷:扛着。③愿无违:不违背躬耕隐居的心愿。
本诗描写了诗人隐居之后躬耕劳动的情景,平淡中富于情趣。全诗语言平实自如,如叙家常,就像一个老农的自述,让人觉得淳朴自然,平易亲切。种田辛苦,诗人非但没有抱怨,反而乐在其中。学习也是如此,读书何须“苦读”,沉浸其中,便知趣味无穷。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赏析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是田园诗的经典之作,以质朴直白的笔触记录躬耕南山的日常,在“草盛豆苗稀”的平淡劳作中,尽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与坚守本心的坦荡,将“安贫乐道”的人生追求融入寻常景致,韵味悠长。
一、核心意象:劳作场景与心愿的双重映射
诗中意象皆为田园劳作的寻常元素,却精准承载着诗人的生活态度与精神追求。
田园劳作:平淡中的真实与自在
“种豆南山下”“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勾勒出完整的劳作轨迹,“晨兴”“带月”点明劳作的辛劳,却无丝毫抱怨。“南山”是自然与隐逸的象征,远离官场喧嚣,成为诗人精神的栖息地;“荷锄”这一动作质朴有力,彰显出躬耕自食的踏实与自在。
“草盛豆苗稀”“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不回避劳作的缺憾与艰辛——豆苗长势不佳、归途狭窄、衣衫被露沾湿,这些细节让田园生活摆脱了理想化的滤镜,更显真实可感,也反衬出诗人对这份生活的接纳与热爱。
“愿无违”:精神层面的坚守
“但使愿无违”是全诗的核心,“愿”指诗人躬耕隐居、远离官场污浊的心愿。前面所有劳作场景的描写,都是为了凸显这一“愿”的珍贵——即便劳作辛苦、收获微薄,只要能不违背本心,坚守田园生活的纯粹,一切艰辛都“不足惜”,让“愿”成为统领全诗的精神内核。
二、情感脉络:从劳作之实到心愿之诚的递进
全诗情感顺着“劳作场景—辛劳感知—心愿坚守”的逻辑展开,平淡中见深情,质朴中显坚定。 
开篇:直陈劳作事实,平淡起笔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开门见山交代躬耕的地点与作物长势,没有刻意的美化,“草盛豆苗稀”甚至带着几分“不如意”,却以最直白的方式展现田园生活的本真,情感平和淡然,为后文铺垫。
中段:描摹劳作过程,暗含甘苦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详细刻画从清晨到夜晚的劳作与归途。“晨兴”“带月”写劳作时长,“理荒秽”“荷锄”写劳作内容,“道狭”“夕露沾衣”写归途艰辛,字里行间虽有辛劳,却无愁苦,反而透着一种“顺应自然、踏实劳作”的安然,情感在平淡中暗藏暖意。
结尾:点出核心心愿,升华情感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将情感从具体的劳作辛劳中抽离,落脚于精神层面的坚守。“不足惜”三字轻描淡写,却掷地有声,表明在“坚守本心”面前,物质层面的辛劳与缺憾都微不足道,让全诗的情感从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升华为对人生追求的坚定,余味悠长。
三、艺术特色:质朴自然中的精神力量
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在于“以真动人”,摒弃华丽辞藻与复杂修辞,在平淡质朴中彰显强大的精神张力。
语言平实如话,质朴自然
全诗语言直白如日常对话,“种豆”“理荒秽”“荷锄归”等表述都是农家常用语,没有晦涩的典故,没有刻意的雕琢,却如叙家常般亲切自然。这种质朴的语言风格,恰好契合田园生活的纯粹与诗人的坦荡心境,让情感表达更显真挚。
叙事与抒情交融,情景合一
诗歌以叙事为主,完整记录了劳作的全过程,却在叙事中自然融入情感。“带月荷锄归”既描绘了月夜归途的景致,也暗含劳作后的安然与惬意;“夕露沾我衣”既写实景,也为后文“不足惜”的抒情做了铺垫,做到“景中有情,情融于景”,浑然一体。
以小见大,意蕴深远
全诗聚焦“种豆”这一微小的田园劳作,却承载了诗人“远离官场、坚守本心”的宏大人生追求。从“草盛豆苗稀”的具体劳作缺憾,到“愿无违”的精神坚守,以“小场景”传递“大情怀”,让读者在平淡的日常中,体会到“坚守本心、安贫乐道”的人生智慧,极具感染力。
四、主题价值:回归本真的人生智慧
这首诗不仅是对田园劳作的简单记录,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
它歌颂了自然本真的生活状态,诗人主动逃离官场的虚伪与束缚,选择躬耕田园,体现了对“顺应自然、回归本心”的追求;
它传递了“取舍有道”的人生态度,以“衣沾不足惜”的坦然,换取“愿无违”的坚守,告诉人们在人生选择中,应明确本心,不为外物所累;
它更诠释了“平凡即珍贵”的生活哲学,平淡的劳作、寻常的景致,因承载着真诚的热爱与坚定的追求,而变得极具价值,为后世迷茫于名利的人们,提供了一份回归本真的精神指引。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