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秦娥·娄山关——关于经典散文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10-23 11:27
浏览
次
忆秦娥·娄山关①
毛泽东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 
①忆秦城:词牌名,本于李白诗“秦娥梦断秦楼月”。娄山关:在贵州省遵义城北娄山的最高峰上,是防守贵州北部重镇遵义的要冲。
②咽(yè):本义是声音因梗塞而低沉,这里用来描写在清晨寒风中听来时断时续的军号声。
③漫道:莫道。
④从头越:重新跨越。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号。1935年遵义会议后,红军经娄山关北上,原准备在泸州和宜宾之间渡过长江,没有成功,就折回遵义,在娄山关与贵州军阀王家烈部一个师发生激战。这首词写的就是这次攻克娄山关的战斗。
《忆秦娥·娄山关》赏析
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是一首气势磅礴的革命抒情词,以娄山关战斗为背景,用雄浑悲壮的笔触勾勒出激战前后的壮阔图景,既写战斗的艰险,更抒革命队伍的豪迈与坚毅,字里行间满是历经苦难后的从容与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全词意境苍凉而雄浑,情感沉郁而激昂,是革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经典之作。
一、上阕:激战前的苍凉壮景——以景衬情,渲染紧张氛围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上阕以写景为主,通过“西风”“长空”“雁叫”“霜”“晨月”等意象,勾勒出清晨娄山关的苍凉与肃杀。
意象解析:“西风烈”的“烈”字开篇即定调,凸显寒风的凛冽,带着深秋的萧瑟与战场的冷峻;“长空雁叫霜晨月”以“雁叫”的凄厉、“霜”的寒冽、“晨月”的清冷,叠加出黎明前的昏暗与孤寂,营造出压抑的战前氛围。
动静交织:“霜晨月”三字重复,既是对前文景物的强调,也让画面更显静谧;而后“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打破沉寂——“碎”字写出马蹄声的急促、杂乱,暗示军队行军的紧张;“咽”字描绘喇叭声因寒风而低沉断续,透着战斗前的隐忍与凝重。
整体上阕以苍凉之景衬紧张之情,没有直接写战斗,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黎明前的战场,感受到山雨欲来的压迫感。
二、下阕:攻克雄关的豪迈宣言——以情驭景,彰显革命豪情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下阕转入抒情与言志,从对战斗环境的描绘,转向对革命征程的感慨与展望,情感从沉郁转向激昂。
哲理与豪情交融:“雄关漫道真如铁”以“铁”喻娄山关的坚固与革命征程的艰险,“漫道”二字却透着蔑视困难的豪迈——别说雄关如铁般难越;“而今迈步从头越”的“从头越”,既是实写攻克娄山关后的跨越,更是象征革命队伍在挫折后重新出发的坚定决心,尽显百折不挠的气魄。
壮景抒壮志:“从头越”三字重复,强化跨越的决心;结尾“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以壮阔之景收束,将视角拉向远方——连绵的青山像波涛汹涌的大海,落日的余晖如鲜血般鲜红。这既是战斗结束后所见的实景,更以“如海苍山”喻革命征程的漫长,“如血残阳”暗合战斗的壮烈,在苍凉壮阔中透着胜利后的悲壮与对未来的坚定,让豪情与哲思在写景中升华。
三、深层内涵:革命精神的凝练写照
这首词绝非单纯的战斗纪实,更蕴含着深刻的革命精神内涵。
对艰险的蔑视与超越:娄山关之战是红军长征中的关键战斗,此前红军历经挫折,但词中没有流露丝毫怯懦,以“迈步从头越”的豪迈,彰显革命队伍不畏艰险、敢于胜利的英雄气概。
对革命征程的辩证认知:“真如铁”的雄关,象征革命路上的重重困难;“从头越”则体现出“失败乃成功之母”的辩证思维——即便前路艰险,仍能以全新姿态迎接挑战。
悲壮中的乐观:结尾“残阳如血”虽带战斗的悲壮,但“苍山如海”更显天地辽阔,暗示革命事业的宏大,在苍凉中藏着对未来的乐观与信念,展现出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全词以“景—情—景”的结构,将战斗的艰险、征程的豪迈、信念的坚定融为一体,语言凝练有力,意境雄浑悲壮。读之既能感受到战争的残酷,更能被革命队伍的坚毅与豪情所震撼,堪称毛泽东诗词中“沉雄悲壮”风格的典范。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