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这土地——关于经典散文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10-23 11:42
浏览
次
我爱这土地
艾 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艾青(1910—1995),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以《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成名。著有诗集《大堰河》《北方》《向太阳》《归来的歌》等,论文集有《诗论》《艾青谈诗》等。
《我爱这土地》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8年创作的一首抒情诗,是现代诗歌中抒发爱国情怀的经典之作。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详细赏析:
核心意象:
鸟:诗中“假如我是一只鸟”开篇,鸟是诗人的化身,也是所有爱国者的象征。鸟对土地的“嘶哑歌唱”,暗示诗人愿以生命为代价发出呐喊,即使喉咙被苦难灼伤,也要为土地而歌,体现了诗人及所有爱国者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甘愿奉献一切的精神。
土地:“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象征着当时遭受日本侵略者侵略与压迫的中国,是苦难的承载者;“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象征着民族不屈的抗争精神;“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则暗喻着光明的未来;鸟死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强化了生命与土地的血肉联系,土地成为了永恒的归宿,体现了诗人至死不渝的忠诚。
情感结构:
悲怆的苦难书写:诗中意象的排列具有强烈的情感冲击力。“暴风雨”象征着外敌的入侵和社会的动荡不安;“悲愤的河流”隐喻着人民内心压抑已久的愤怒;“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体现了抗争的激烈程度。这些意象层层递进,描绘出了当时中国大地的苦难景象。
情感的升华:结尾两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从“鸟”的比喻中跳脱出来,转为直抒胸臆。泪水不仅是对祖国苦难的哀痛,更是诗人对祖国深深热爱的情感体现,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命运紧密熔铸为一体,完成了从个体抒情到集体共鸣的跨越。
语言艺术:
自由体与节奏感:艾青打破了传统格律的束缚,采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创作。但他通过重复“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等语句、排比“这永远汹涌着……这无止息地……”等手法,营造出了沉郁顿挫的节奏,使诗歌如浪潮般冲击着读者的心灵。
动词的张力:诗中“打击”“汹涌”“吹刮”“激怒”等动词充满力度,生动地展现了土地所遭受的苦难和人民抗争的力量,与“温柔”“深沉”等词形成刚柔并济的对照,展现了土地的多重性格,也使诗歌的语言更加富有表现力。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