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账号

二维码 微信扫描关注

【语言传播的发声艺术】 7.2.2 吐字归音的概念与相关论述

绿萝 2025-10-23 17:26 浏览

口腔控制与吐字归音课程第二讲:

吐字归音的艺术与科学


一、吐字归音的核心概念

定义与起源:

源于传统说唱艺术,

根据汉语语音特点

将字音分为字头(声母)、

字腹(韵腹)、

字尾(韵尾)三部分。

技术要领:

字头:叼住弹出

(如“西”在“萧”中);

字腹:拉开立起

(如“嗷”的饱满发音);

字尾:到位弱收

(如“呜”的轻缓收尾)。

效果:形成“枣核形”音节,

使字音清晰饱满。

语言表现力:

以张嘉生朗诵《春夜喜雨》为例,

“细”字通过延长发音、

舌位降低(窄音宽发)

表现春雨的细腻,

体现字音对意境的塑造作用。

二、古典唱论中的吐字归音理论

沈宠绥《度曲须知》:

首次明确“头腹尾”三分法,

借用反切原理

(如“东”=“都”+“宗”),

提出用三字切一字

(如“西嗷呜”=“萧”),

强化字头、字腹、

字尾的独立发音意识。

徐大椿《乐府传声》:

五音(喉舌齿牙唇):

强调声母发音部位

对字音清晰度的关键作用。

四呼(开齐撮合):

开口呼(如“啊”)

着力于喉;

齐齿呼(如“一”)

着力于齿;

撮口呼(如“需”)

着力于唇;

合口呼(如“呜”)

着力于满口(唇与面颊)。

五音为经,四呼为纬:

纵横结合提升发音精准度。

三、播音理论对吐字归音的创新与发展

科学化划分:

基于现代语音学与普通话音系,

简化传统“字颈”

(过渡音)等概念,

强化“头腹尾”核心结构。

口语传播适配:

弱化戏曲演唱的旋律性,

突出字正腔圆与节奏感,

适应无伴奏的播音场景。

审美价值重构:

传统吐字归音服务于音乐美,

播音则强调庄重性与仪式感,

如新闻播报中

通过清晰字音传递权威性。

四、课程总结

传统智慧:

古典唱论为吐字

归音奠定理论基础,

如“头腹尾”三分法与

“五音四呼”的发音规范。

现代发展:

播音理论结合科学

知识与口语需求,

使吐字归音更贴近传播实践,

成为语言艺术表达的核心工具。

教学启示:

吐字归音是连接

古典艺术与现代传播的桥梁,

掌握其精髓,

方能在语言中见天地,

于字音间见匠心。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朗诵教程

欢迎加我的微信号交流

搜索
同类文章
友情链接
关于 商务 项目 联系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云南守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190031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