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一种值得坚守的信仰——关于信仰的演讲经典篇目
吴健溪 2025-08-04 18:12
浏览
次
人生信仰对于学生,也具有同等的重要性。它是学生对自己生存意义、生存价值、生活前途以及现实人生状态等命题的最高信念。学生是国家和民族未来,学生的信仰状况、精神面貌不仅关系学生自身及家庭的命运,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未来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即“国家无信仰则亡民族无信仰则衰,社会无信仰则乱,大学无信仰则烂,教授无信仰则堕个人无信仰则躁,家庭无信仰则变”。历史的教训也告诉我们,任何国家出现的危机和动荡,本质上都是人心的危机、道德的危机和信仰的危机。可是,今天的价值选择多样,并且鱼龙混杂,应如何选择一种值得坚守的信仰呢?
信仰的建立,要尊重民族的历史,从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那里汲取精神营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我们民族的核心价值观经历了从儒学到马克思主义的转变。在诸子百家并存的时代,家吸收了其他诸家的精华,自西汉起儒学取得了国家官方学说地位,并开始走上制度化的道路。佛教的进入,中国本土宗教一-道教的产生,使儒学又从佛教和道教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吸取了一些营养,融合而成为宋明理学,巩固了儒学作为国家官方学说的地位。中国逐渐形成了“儒学为主、佛道为辅”的思想体系。明末清初,儒家文化经受了基督教、天主教的冲击,但并未影响儒家的主体地位。鸦片战争之后,特别是辛亥革命之后,三民主义和马克思主义进入国人视野,儒家思想发生了制度化的解体。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成功驻扎中国,马克思主义成为共产党人坚定不移的信仰,并在长期艰苦奋斗的实践中,丰富和巩固了自己的信仰,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这一信仰所提供的强大力量,使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走上了独立、民主、自由、富强的道路,并且它还在继续指引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探索中国现代化的道路。这是经过了无数先烈流血牺牲和实践检验的真理,我们为何要怀疑它呢?!除非我们自己失去了民族自信心,或是还没有真正了解到我们的民族传统、民族文化的精髓。
5000年的古老中华,它既有过小康世界、天下大同的梦想,也有过近悦远来、万邦来仪的盛世辉煌;它既经历过内忧外患的窘况,也经历过维新自强、救亡图存的艰难跋涉;其文明的历史,犹如魏魏昆仑:既经历风雨,又安如磐石。那是因为我们是一个善于传承、勇于革新的民族。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吸纳异质思想的精华为已所用,这是我们民族的气度和精神。
也许,这样叙说我们的文化,有点妄自尊大的感觉。但看一看儒家文化在周边国家的现状,恐怕就不会这样想了。在日本,儒家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被很好地保留在他们的居家生活、工作实践、对外交往和建筑风格中。在韩国,“身土不二”的观念深深地植根于国民的脑海中,儒家的四书五经是他们课程的组成部分,成为他们立国育民的重要内容,并且每年韩国人都会按照传统的方式到文庙去祭祀孔子,以此传承和延续儒家的思想。在新加坡,儒家文化也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和传承。今天,全球开始兴起汉语热,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很多国家和地区。美国有的政客认为,要颠覆中国,最困难的就是颠覆中国人的传统价值信仰。他们认为,中国人无论在什么地方、生活多少年多少代,其寻根意识始终根深蒂固地存在着,抹不掉。作为中国人,我们应该为自己有这样的文化和信仰而感到骄傲、自豪,培养民族文化的自信感,并从中挖掘其精髓,滋润我们躁动的心灵。
今天,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民族传统和文化妄自菲薄、缺乏自信,我们就割断了自己的历史,也割断了民族文化的脉络和精神的传承,颠覆了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价值观和内心信念,民族的根基将被彻底毁。“欲亡其国者,必先亡其史”是古人对后人的警示。得尊重和珍惜我们的历史,懂得传承和延续祖先所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是我们生命中无法分割的一部分。
培养对我们这片土地的热爱,是我们今天追求崇高的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之一。诗人艾青说:“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热泪,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有了这样的爱,我们的情感才会有厚重感、归属感、使命感崇高感,眼界才会越过个人狭隘的私情,行为才会产生无限的动力。
对先辈,我们必须铭记他们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的贡献。无数先烈为了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盛,有壮怀激烈、忍辱负重的,有舍生取义、凛然赴死的;既有古代的苏武、岳飞、戚继光、文天祥,也有近现代史上的谭嗣同、秋瑾、赵一曼、刘胡兰等。英烈们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面对生死的凛然正气,今天读之仍让我们为之动容。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领导人瞿秋白,面对行刑者,他盘膝而坐,微笑示意:“此地其好,请我们开枪吧!”是怎样的一种力量,让革命先烈如此从容面对生死?在方志敏烈士写下的《可爱的中国》里,我们找到了答案:“我相信,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欢歌将代替了悲叹,笑语将代替了哭脸,富裕将代替了贫穷……”正是这种大爱的胸怀和对美好社会的坚定信念和追求,成为鼓舞千千万万革命志士前赴后继的巨大力量;正是这种信仰之“火”,最终使革命呈现燎原之势,换来了国家的独立、民族的解放和社会的安宁。唯有铭记和传承这种精神,我们个人才能找到生之价值、死之意义,国家也才能有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刘蕴华
信仰感评
今天,英烈们的精神还在延续,先辈们并未离我们远去。这些日子以来,我们常在温暖的感动中度过。先是“最美教师”张丽莉老师在失控汽车冲向学生的危急时刻,她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被车轮碾到造成全身多处骨折,双腿高位截肢;然后是“最美军官”沈星,为了救一个落水儿童献出了年仅31岁的生命;接着又是“最美司机”吴斌,在被飞来的铁块破窗而人将肝脏击得粉碎的情况下,将车平稳停下,组织乘客有序疏散,保障了24名乘客的安全。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些普通人在危险来临的时候奉献自我、成全别人,放弃生命、挽救他人?是责任、是信念。这一次次的震撼让我们感受着道德的力量和精神的洗礼,英雄们用“平凡”诠释了伟大,用“责任”树立起丰碑,用“牺牲”衬托出信仰。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希望、国家的希望。他们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绚丽的风景,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吸取信仰的力量。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 搜索
-
- 同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