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账号

二维码 微信扫描关注

崇高理想的真正作用——关于信仰的演讲经典篇目

吴健溪 2025-08-04 11:51 浏览

如果说以往我们对学生的人生价值、理想的教育确实有些过于高远,尤其是缺乏对具体途径和低起点的关注,让人有可望而不可即之感,那么,现在有的价值、理想教育似乎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仅仅关注日常道德的养成,忽视了崇高价值、理想应有的引领作用。

因此,这两种教育方式都没有很好地把握高低价值之间的辩证关系。因为仅有高的价值指向会让人有空泛,无所适从之感;但没有高的价值引领,也使人难以具有明确的奋斗方向和坚守基本做人原则的勇气和毅力。伟大来自于平凡,伟大和平凡乃至卑下之间的距离并不遥远平凡的人是基本能够按照做人的基本要求去做事,卑下之人恰恰是在践踏这些基本要求,而伟大的人则是在平凡的做人做事中有更高的价值追求,从而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坚守这些基本做人原则的勇气和毅力,所谓在平凡中见精神、见境界。离开了更高价值的引领,很难保证人们在他人误解或利益受损的情况下,还有始终坚持做好该做的事的勇气。现在该不该扶老人的纠结和“小悦悦事件”等,都说明了哪怕是坚守起码的做人底线也比我们想象中的艰难,所以,崇高价值的追求,以及由此沉淀而成的坚定信念的支撑必不可少。             

可见,日常道德的养成只是崇高理想和人生价值实现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即并不是只要注重日常道德的养成,崇高的价值和理想追求就会自然而然形成,只要做好小事就一定能成就大事。这还取决于我们是否具有更高的价值指向、是否具有坚定追求的信念和意志,就是能否持久做好小事和养成道德习惯,也与崇高的价值追求密切相关。所以,我们关注和强调日常道德养成的目的,是要教育、引导我们来挖掘和发现其中包含的高远价值,而不是让我们停留于此。或者说低价值只能作为高价值教育的起点、切入点,不是也不可能是教育的全部和终点。就像“思想的闪电一旦彻底击中这块素朴的人民园地,德国人就会解放成为人”一样,我们也只有找准教育的切入点,由低到高循循善诱地阐释和灌输集体主义价值观,才能真正使我们相信、接受并践行崇高的价值和理想。毕竟由于市场经济和社会长期和平发展的影响,现在学生的价值追求越来越务实,思想和心理诉求也更关注生活细节和自我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信仰等重大问题似乎越来越远离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对以往教育偏差的纠正,也不是要否定崇高的价值、理想存在的必要性,而只是要为它寻找、确立一个适合当代学生的教育起点。但起点不是也不可能是终点,在起点确立的基础上,当今学生的价值、理想教育最需要的恰恰是高层引领。

我们一般会倾向于认为,一个人只有为自己活着才会有竞争心和动力,才会过得好。现在的学生越来越关注自我,这种观念更有代表性,其实,这种竟争心和动力如果没有一个高于个人利益的价值目标牵引是不可能持久的,从而也注定生活不好。因为仅仅是为个人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价值很容易达到极限。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沉浸于享乐,名声达到一定程度也就不思进取,甚至违法乱纪。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把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挥霍在吃喝嫖赌上,不但无益于社会也因此葬送了自己;为自己艰苦努力得来的名声和地位沾沾自喜,缺乏更大的追求和关怀视野,也就必然会转向追求个人享乐,毁掉自己的一生。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价值追求上更是如此没有远大价值和目标的牵引,人们很容易陷在狭隘的利益旋涡中斤斤计较,不仅耗费了精力、消磨了意志,而且必然影响自己价值的更大实现。

所以,低层次的价值实现也有利于社会,但显然不如崇高价值的积极作用更大,更有利于激发自己的潜力和动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和贡献社会。爱因斯坦在居里夫人的悼念会上说过的一段话,就充分肯定了道德这一价值因素对才能的巨里夫人这样杰出的人物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我们不应仅仅满足于回顾她的工作成就为人类做出的贡献。杰出人物的道德品质可能比纯粹理智的成果对一个时代以及整个历史进程所具有的意义还要大。不仅如此,甚至后者的取得也要在极大程度上依赖于道德境界。而且这种依赖程度比通常认为的大得多。在近600字的悼念文字中,爱因斯坦只用了30多个字谈到居里夫人的科学功绩,其他都用来赞扬她的品德力量。

可见,居里夫人之所以能得到人们的敬仰,自然是和她的卓越贡献分不开的,但问题并不是所有取得卓越成绩的人都能获得如此殊荣,说到底,是她的崇高人格和价值理想追求更让人折服。她自己也曾明确区分过高低价值追求不同的两类人。她说,无疑地人类需要注重自己实利的人,他们拼命地在工作,在谋求自身的利益,这与人类的普遍利益是并行不悖的。但是,人类毕竟也不可缺少具有理想主义的人,他们追求大公无私的崇高境界,无心去顾及自身的物质利益……而她就是第二种人,正是崇高的理想主义把她一次次推向人生成功的顶峰。

——周魁寿

信仰感评

所以,人的能力是有大有小,对社会做出的贡献(尤指物质贡献)也有大有小。但贡献有大小,精神可以无高下。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和价值追求,说到底不是一个“能不能”的问题。而是一个“愿不愿’“为不为”的问题。“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否认崇高价值教育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崇高价值毕竟是少数优秀分子才会有的,离普通人很遥远”。恰恰是因为是否具有崇高的价值观和理想,才把人群划分为优秀和普通。人的智力禀赋是有差别,但更多的实例告诉我们,最终决定一个人是不是优秀的关键,还是有无崇高价值追求的问题。不论这种崇高价值和理想是否得到了实现,但由此带来的强大动力和毅力,一定会让我们的生活尤其是精神生活发生根本变化不论境遇如何都能始终保持乐观进取的人生状态。试想,这样的人生能不成功吗?这就是崇高价值和理想的真正作用,也是人之为人的本真状态,学生更应责无旁贷地追求卓越。而我们总以自己是普通人为借口,不去努力奋斗、追求卓越,恰恰说明我们需要崇高价值的引领。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关于信仰

欢迎加我的微信号交流

搜索
同类文章
友情链接
关于 商务 项目 联系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云南守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190031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