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友情来源于自己——关于友谊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08-06 11:32
浏览
次
其实真正的友情是来源于自己,封闭自己的思想也就保持了友情的距离,眼中只有我,就分散了友情的价值,计较得失也就增加了友情的难度。或许不在同一个层次的人,很难有真实友情的存在,思想的变异也会成为友情交流的障碍,现实的距离还会让友情不断地增加与失去。
目光短浅的领导以及权威人士都喜欢用些陈腔滥调教训别人。一成不变的话语总是在我耳边:“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算是优等生中的另类,经常与所谓的“后进生”打成一片。大学一年级的时候,我没有一天不是在老师或家里的长辈们对我的密友喋喋不休的嘲笑中度过的,他们警告我如果继续和这些“坏东西”混在一起,我就会陷于万劫不复的境地,从此堕落,大学毕业无望,过着凄惨悲凉的生活。在他们看来,这些都是忠言逆耳,教导我辨明是非黑白。
有一天,九年级的数学老师彼得森先生正和我复习有关数学概念时,朋友玛丽安恰好经过教室,探头叫了一声“嗨,亚斯”就跑开了彼得森先生冷眼瞧我,不悦地说:“你怎么配得上'优秀学生’这个称号呢?真正的'优秀学生’是不会和这些人搅在一起的。”我愣住了。我想问,他又怎样能称得上是真正的老师呢?毕竟,真正的老师应该是乐于帮助别人的。但是,我选择了保持沉默,只是静静地坐着,为其浅薄和冷酷而心惊。他希望我和童年的玩伴划清界限,理由仅仅是因为他们没有像我那样重视学业。如果彼得森先生经过深思熟虑后才说这番话,他就会意识到,比起我的朋友来,他们这种戴有色眼镜、言辞尖酸刻薄的人更容易让好学生变成差生。我绝不会看不起大学一年级的好友之一玛丽安,虽然她是属于成绩中下,与大学无缘的那种人。我身边的很多成年人,尤其是老师和父母,很难理解我怎么可以和玛丽安、阿莉萨、赞娜、马文这些“社会底层的失败者”如此亲密。显然,他们的疑惑恰恰说明他们对友谊的本质缺乏理解。
友谊是无条件、不带偏见的。彼此尊重,并且喜欢和对方在一起,这就是友谊。这些权威人士永远不会明白:一个朋友犯了错误,其他朋友为此取笑他好几天的那种快乐。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即使什么也不做也会感到开心--因为大家聚在一起彼此相伴就已足够,不去谈论戏剧、莱温斯基或者天气,大家只是享受那份闲来荡去的惬意,谁也不用绞尽脑汁想着怎样一较高下,分清孰优孰劣。然而,我知道那些大人有理由担心我朋友的将来,我也有同感,但并没有打算要和他们绝交。所以我常常提醒他们有些活动是很危险的,或是做某件事之前要深思,我绝对不会把道德标准束之高阁而屈从于他们。当马文想尝试一下大麻的滋味,或者阿莉萨告诉我她因为宿醉而逃课,又或者玛丽安说她的新男友是街上的一个小混混时,我只会说出我的不安,但从来没想到以绝交威胁他们。和电视广告不同,你们也可能会结交吸毒的朋友。实际上也许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经历,但并没有意识到。
大三时,跳级生的美国历史课程上,亚葛布森老师对全班说:“我敢打赌,你们从来没有见过毒品交易!”然后用肯定的目光扫视了一下全班,脸上呈现出奇怪的笑容。“我见过!”我回答道。每个人的目光都聚焦在我身上,或倒吸了一口气或表现出不相信。我意识到自己也许是优等生中的一个另类。尽管,我们的经历各有不同,我仍和一些优秀生成为好朋友。我和友吉达、尼丁、汉斯、维萨儿、萨罗、安纽、尼克自从八年级后几乎总是一起上课。我和尼丁都很喜欢逛商场和吃东西与她逛商场的不同之处是我们会争论征收高额销售税的必要性,或讨论现行福利体制的有效性。我和友吉达常常结伴去图书馆,考试前在她家通宵达旦地复习。学业上的成功让我很有成就感,我喜欢和一帮冲劲十足的朋友一起努力,但同时我也很乐于和“后进生”一起玩,在我看来,他们更加真挚和忠诚。
回首过去,我是无论如何都不想改变九年级的经历的,因为那时我从朋友以及老师和领导的偏见中学会了人生许多大道理。当然,很痛心地说一句,朋友们的许多危险行为成了我的前车之鉴。将来,除了学习,我十分乐意继续帮助青少年。到目前为止,我很幸运能通过像CHANGE这样的课程接触到更多的人。我致力于帮助其他小朋友建立有意义、自由的生活方式,逐渐地我的努力得到了认可,获得了1998年实践杰出青年奖。由于我和各阶层的青少年都很熟络,这大大加强了我的亲和力和对其他人的影响。我相信将来会事业有成,因为我十分乐意和不同的人一起工作,给每个人一个机会。我希望,我也会改变其他孩子的生活,让他们生活得更好。
朋友本不应该分好与坏,亲与疏,远与近。认识就是朋友,了解就是朋友,交流就是朋友,擦肩而过也可能是朋友。真正的友情不分阶级,没有差别,只会在岁月的酿造下,越来越浓郁,越来越香醇。
——亚斯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