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账号

二维码 微信扫描关注

刻舟求剑——关于古风诗词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10-09 13:55 浏览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丹中坠于水。遽契其升,曰:“是吾剑之所从坠。”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升己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这篇文言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前两叙事,第三、第四议论。朗诵古文时,要注意根据句意合理断,因为正确的停顿可以让子意思更加明确。

朗诵时,叙事部分语气、语调平稳客观,议论部分要注意第四的语调变化,表达出作者对那些思想僵化、墨守成规、看不到事物发展变化的人的讽刺。

朗读者:薛风群

福州市妙语琴星艺木培训中心校长

《刻舟求剑》解析

《刻舟求剑》是战国时期吕不韦组织编撰的《吕氏春秋》中极具讽刺意味的寓言小品,全文仅四句话,却以极简的叙事与犀利的议论,勾勒出一个“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的楚人形象,既揭露了思想僵化者的荒谬,也暗含“事物是发展变化的,需用动态眼光看待问题”的哲理,成为流传千年、警醒世人的经典寓言。

开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以平直的叙事切入,交代故事的核心要素——人物(楚人)、场景(涉江,即乘船渡江)与事件(剑从船上坠入水中)。这两句没有多余修饰,仅用“有……者”的文言句式客观陈述,如同一幅简笔素描,快速将读者带入情境:一个楚国人正在渡江,意外间佩剑掉入江中,危机与悬念悄然铺垫(剑是古人重要的随身之物,坠水后需及时打捞)。朗诵时需保持“平稳客观”的基调,语调平缓,断句清晰(如“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不添加过多情感色彩,让叙事自然流畅,凸显故事的“真实性”,为后文楚人的荒谬举动做足铺垫。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承接前句的“剑坠水”,刻画楚人的应对举动,其“僵化”的特点初露端倪。“遽”字是关键,意为“急忙、立刻”,既写出剑坠水后楚人的慌张,也暗示他未加思索便采取行动;“契其舟”即“在船上刻下记号”,这一行为本身已显荒谬——船是移动的,而剑坠入水中后位置固定,在船上刻记号根本无法定位剑的位置;楚人紧接着的话“是吾剑之所从坠”(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则进一步暴露其思维的局限:他误以为“船的位置”与“剑的位置”始终同步,却忽略了“船行剑不行”的基本常识。朗诵时可略微加重“遽”字的语气,体现楚人的急切与鲁莽;引用楚人话语时,语调可稍显笃定(模拟楚人自以为得计的心态),但不必过度夸张,保留叙事的客观感,让荒谬感通过行为本身自然流露。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续写故事的结局,楚人的荒谬行为推向极致。“舟止”是时间节点——船靠岸后停止移动,此时楚人终于行动;“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则是他的最终举动:顺着船上刻下的记号,跳入水中寻找剑。这一句没有直接评价,却通过“止”与“求”的对比,让矛盾彻底暴露:船已航行许久,记号随船移动了很远,而剑仍在当初坠水的江中,此刻按记号寻剑,无异于缘木求鱼。朗诵时需延续叙事的平稳,但可在“从其所契者”后稍作停顿,强调楚人的“依据”(刻痕),再以平缓的语调读出“入水求之”,让“行动的认真”与“结果的荒谬”形成强烈反差,为后文的议论埋下伏笔。

结尾“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跳出叙事,转入直接议论,以犀利的反问点明寓言的主旨,完成对楚人的讽刺与哲理的升华。前两句“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是对客观事实的清醒剖析:船已经向前行驶了,而剑却停留在原来坠水的位置,一句话点破楚人思维的核心谬误;后两句“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则以反问句式发出诘问,“惑”意为“糊涂、荒谬”,这一反问不追求答案,而是以强烈的语气直指楚人的愚蠢,同时将讽刺对象从“楚人”扩展到“所有如楚人般墨守成规者”——凡事若只凭固定不变的印象行事,忽略事物的发展变化,终将一事无成。朗诵时需彻底转变语调,从“客观叙事”转为“犀利议论”:“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可稍作强调,清晰点出事实矛盾;“求剑若此”后停顿,积蓄讽刺力度;“不亦惑乎!”语调上扬,反问语气鲜明,既传递出对思想僵化者的嘲讽,也带着“警醒世人”的意味,让寓言的哲理直击人心。

《刻舟求剑》的魅力在于“以小见大、寓理于事”。它没有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个具体、生动的小故事,将深刻的哲理蕴含其中——从“楚人刻舟寻剑”的荒谬,延伸到对“主观与客观、静止与运动”关系的思考,提醒人们:看待问题、处理事情时,需尊重事物的发展规律,用动态、变化的眼光分析,若一味墨守成规、不知变通,终将闹出自欺欺人的笑话。即便在今天,这则寓言仍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都能以它为戒,避免陷入“刻舟求剑”式的思维误区。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古风诗词

欢迎加我的微信号交流

搜索
同类文章
友情链接
关于 商务 项目 联系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云南守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190031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