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钟——关于经典散文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10-24 11:44
浏览
次
沉 钟
袁可嘉
让我沉默于时空,
如古寺锈绿的洪钟。
负驮三千载沉重,
听窗外风雨匆匆;
把波澜掷给大海,
把无垠还诸苍穹,
我是沉寂的洪钟,
沉寂如蓝色凝冻;
生命脱蒂于苦痛,
苦痛任死寂煎烘,
我是锈绿的洪钟,
收容八方的野风!
1946年 
袁可嘉(1921— ),浙江慈溪人。有译著多种。
《沉钟》赏析
袁可嘉的《沉钟》是一首充满哲思的现代诗,以“锈绿的洪钟”为核心意象,凝练地勾勒出一种在时空沉淀中坚守本心、包容苦难的生命姿态。全诗将历史的厚重、现实的动荡与生命的韧性融为一体,语言凝练而意境深邃,在“沉寂”的表象下,蕴藏着深沉的生命力量与精神坚守。
一、核心意象:锈绿洪钟的多重象征
“锈绿的洪钟”是贯穿全诗的灵魂意象,其内涵层层递进,承载着历史、生命与精神的多重寓意。
历史的载体:负驮岁月的厚重
“古寺锈绿的洪钟”“负驮三千载沉重”,首先将钟定位为历史的见证者。“锈绿”是岁月侵蚀的痕迹,象征着漫长时光的沉淀;“三千载沉重”直指历史的纵深,钟的沉寂并非消亡,而是承载着过往的沧桑,在静默中见证时代的风雨变迁(“听窗外风雨匆匆”)。此时的钟,是历史的容器,收纳着时光的印记。
生命的隐喻:历经苦痛的坚守
钟的“沉寂”亦是生命状态的写照。“生命脱蒂于苦痛,苦痛任死寂煎烘”,将钟的“沉寂”与生命的“苦痛”相连——如同钟在岁月中被锈蚀、被遗忘,生命也难免经历磨难与煎熬。但钟并未因“死寂煎烘”而崩裂,反而以“沉寂如蓝色凝冻”的姿态坚守,隐喻着生命在苦难中淬炼出的坚韧:不逃避苦痛,而是以沉静的力量承载苦难,在沉寂中积蓄内在的生命力。 
精神的象征:包容万物的豁达
“把波澜掷给大海,把无垠还诸苍穹”“收容八方的野风”,展现出钟的精神境界。它不沉溺于自身的“沉重”与“苦痛”,而是将外界的动荡(波澜)、广阔(无垠)归还给自然,以豁达的姿态接纳一切(八方野风)。此时的钟,超越了个体的悲欢与历史的沉重,成为一种包容、超脱的精神象征——在静默中保持清醒,在接纳中坚守本真。
二、主题思想:在沉寂与坚守中沉淀生命价值 诗歌以沉钟为喻,探讨了历史、苦难与生命价值的关系,传递出一种“于沉寂中坚守,于包容中升华”的人生哲思。
对历史厚重的敬畏与承载
诗人通过洪钟“负驮三千载沉重”的意象,表达对历史的敬畏。沉钟的“沉默于时空”,并非对历史的漠视,而是以承载者的姿态,将漫长岁月的沧桑内化于自身,体现出对历史积淀的尊重与接纳。
对苦难生命的坦然与坚韧
“生命脱蒂于苦痛,苦痛任死寂煎烘”,直面生命的苦难本质。诗人没有歌颂苦难,也没有逃避苦难,而是借沉钟的“沉寂”表明态度:坦然接纳苦痛的磨砺,在“死寂”的考验中保持生命的韧性,让苦难成为生命沉淀的养分,而非摧毁精神的枷锁。
对精神境界的追求与超越
“掷波澜”“还无垠”“收容野风”,展现出超越个体局限的精神追求。沉钟不被自身的“锈绿”“沉重”束缚,而是以开放的姿态与天地相融,象征着人应摆脱个人的焦虑与执念,以豁达包容的心态面对世界,在与万物的和谐共处中实现精神的升华。
二、艺术特色:凝练意境中的张力之美 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在于以简洁的语言构建深邃意境,在多重对比与呼应中营造出强烈的张力。
语言凝练,意象密集
全诗无冗余修饰,每一句都围绕“沉钟”展开,意象高度集中。“锈绿”“洪钟”“风雨”“波澜”“野风”等意象,以极简的笔墨勾勒出历史、现实与精神的画面,让读者在有限的文字中联想无限,实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表达效果。
对比呼应,张力十足
诗中充满多重对比与呼应,形成鲜明张力。“沉寂”的钟与“匆匆”的风雨对比,凸显历史的恒定与现实的动荡;“负驮沉重”与“收容野风”呼应,展现从承载到包容的精神递进;“生命脱蒂于苦痛”与“沉寂如蓝色凝冻”对照,体现苦难与坚守的辩证关系。这些对比与呼应,让诗歌的内涵更丰富,情感更有层次。
节奏舒缓,意境沉静
诗句长短交错,节奏舒缓沉稳,与“沉钟”的沉寂气质相契合。“让我沉默于时空”“我是沉寂的洪钟”“我是锈绿的洪钟”等反复咏叹,如同钟鸣的回响,在回环往复中强化了沉静、厚重的意境,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一种穿透时空的宁静与力量。
《沉钟》以沉钟为喻,将历史的厚重、生命的苦难与精神的超脱熔于一炉,既是对生命状态的思考,也是对精神境界的追寻。它提醒人们,真正的强大并非喧嚣的张扬,而是在沉寂中沉淀、在坚守中包容,于岁月的磨砺里,淬炼出从容而坚韧的生命底色。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