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雪的夜——关于经典散文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10-24 13:22
浏览
次
落雪的夜
牛 汉
北方,
落雪的夜里
一个伙伴
给我送来一包木炭。
他知道我寒冷,我贫穷,
我没有火。
祖国呵,
你是不是也寒冷?
我可以为你的温暖,
将自己当作一束木炭,
燃烧起来……
你温暖了,
我也再没有寒冷。
1947年春天,开封
据首次发表的原诗补上末两行
牛汉(1923—),原名史成汉,山西省定襄县人,蒙古族。1940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主要写诗,近年来同时写散文。已出版了诗集《彩色的生活《温泉》《牛汉抒情诗选》、散文集《滹陀河和我》《萤火集》等。
《落雪的夜》赏析
牛汉的《落雪的夜》是一首饱含深情的抒情短诗,以北方寒夜中友人送炭的小事为切入点,由个人的冷暖延伸至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怀,将个人的渺小温情升华为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之心。全诗语言质朴真挚,情感层层递进,在朴素的叙述中蕴藏着炽热的家国情怀,于细微处见宏大,平淡中显深沉。
一、叙事铺垫:寒夜送炭的温情底色
“北方,落雪的夜里,一个伙伴,给我送来一包木炭。他知道我寒冷,我贫穷,我没有火。”
诗歌开篇以极简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冬日寒夜图,叙事直白却充满温度。
场景营造:“北方”“落雪的夜”点明地域与环境,“落雪”二字自带寒冷、孤寂的氛围,为“我”的“寒冷”“贫穷”做了铺垫,凸显出冬日无火的窘迫处境。
情感铺垫:“伙伴”送炭的举动,是困境中的温暖慰藉。“他知道我……”一句,没有华丽的修饰,却精准捕捉到友人的体贴与默契,这份朴素的关怀,成为后文情感升华的起点——正是这份个人层面的温暖,触发了诗人对“祖国”是否寒冷的联想,让情感从个人向家国自然过渡。 
二、情感升华:从个人冷暖到家国担当
“祖国呵,你是不是也寒冷?我可以为你的温暖,将自己当作一束木炭,燃烧起来……” 这部分是全诗的核心转折,诗人由自身的处境出发,将目光投向祖国,完成了情感从“小我”到“大我”的跨越。
深情叩问:“祖国呵,你是不是也寒冷?”以呼告的语气直抒胸臆,将祖国拟人化。此时的“寒冷”已不再是自然的低温,而是隐喻祖国在当时(1947年,内战背景下)所面临的苦难与困境,一问之中饱含对祖国命运的忧虑与关切。
奉献誓言:“我可以为你的温暖,将自己当作一束木炭,燃烧起来”,是情感的集中爆发。诗人将自己比作“木炭”,呼应开篇友人送来的“木炭”——友人的炭温暖“我”的身体,而“我”愿做燃烧自己的炭,温暖祖国。“燃烧起来”四字充满力量,既是甘愿奉献一切的决心,也暗含着以个人微薄之力唤醒更多人、照亮祖国前路的期盼,将赤子之心与家国担当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情感闭环:奉献与共生的精神境界
“你温暖了,我也再没有寒冷。” 结尾两句简短却意蕴深远,形成情感的闭环,将个人与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
命运共生:“你温暖”与“我无寒冷”并非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共生——诗人将个人的价值与祖国的命运绑定,祖国的苦难便是个人的苦难,祖国的温暖便是个人的温暖。这种认知,让“燃烧自己”的奉献不再是悲壮的牺牲,而是一种主动的、与祖国共荣共生的精神追求。
情感落点:结尾回归平静,却比前文的“燃烧”更显深情。它表明诗人的奉献并非为了索取,而是源于对祖国深沉的爱——只要祖国能摆脱“寒冷”,个人的冷暖已不足挂齿,这份纯粹的家国情怀,让全诗的情感得到升华与沉淀。
四、艺术特色:以小见大,质朴见真
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在于“质朴中的力量”,以最平实的表达传递最炽热的情感。
以小见大的构思:从“友人送炭”这一微小的生活场景切入,逐步延伸到对祖国命运的关怀,将个人温情与家国情怀自然融合。没有宏大的叙事,却以“小事件”折射“大情怀”,让情感表达真实可感,极具感染力。
直白真挚的语言:全诗无晦涩的意象,无华丽的辞藻,如同日常的倾诉。“寒冷”“贫穷”“木炭”“燃烧”等词语均为生活常用语,却精准传递出情感的起伏,这种“不事雕琢”的语言风格,恰好契合了诗人真挚、纯粹的赤子之心,让情感更易引发读者共鸣。
《落雪的夜》以寒夜送炭为引,以赤子之心为魂,将个人的渺小温情与家国的宏大命运相连,字字质朴却句句滚烫。它不仅是一首抒发家国情怀的诗歌,更展现了那个时代进步知识分子“以己度国、为国奉献”的精神追求,即便跨越时光,依然能让读者感受到那份纯粹而深沉的爱国之心。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