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账号

二维码 微信扫描关注

风景——关于经典散文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10-24 13:24 浏览

 

 

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

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

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

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

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

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

惯爱想一路来行过的地方

说不出生疏却是一般的黯淡

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

都是病,不是风景!

1948年夏  

辛笛(1912—2004),原名王馨迪,祖籍江苏淮安,生于天津。出版的诗集有《手掌集》《辛笛诗稿》《印象·花束》等。

《风景》赏析

辛笛的《风景》是一首极具批判力量的现代诗,以列车旅途中的见闻为线索,用冷峻的笔触勾勒出1948年中国大地的苦难图景。全诗打破传统风景的审美意涵,将社会疮痍、民生疾苦化作不是风景,字里行间满是对时代的沉痛反思与对底层民众的深切悲悯。

一、意象解构:风景的颠覆与重构

二、诗人以风景为题,却通篇书写非风景的苦难,通过一系列尖锐意象的叠加,彻底颠覆了风景的传统审美属性。

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大地的创伤

开篇以极具痛感的隐喻切入,将中国的土地比作肋骨列车轧过的动作充满压迫感,既写实列车行驶的场景,更象征着沉重的社会压力碾轧着苦难的中国大地。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则直接点破,列车的车厢如同堆积的社会矛盾,将旅途见闻与时代困境紧密绑定,奠定全诗批判的基调。

茅屋与坟”“瘦牛与人:民生的凋敝

诗中接连出现的具象,勾勒出底层民众的生存绝境:

比邻而居的茅屋和坟,将的居所与的归宿并置,暗示生命的脆弱与生活的绝望——生与死的距离近得令人窒息,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一句,更是直白道尽民众在苦难中挣扎的状态。

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以的叠加对比,凸显民生的极度凋敝。耕牛是农耕社会的生产力象征,连牛都瘦弱不堪,人的境遇更可想而知,的意象背后,是饥饿、贫困与压迫的缩影。

绿的土地黄的军装:荒诞的对照

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以色彩的强烈对比制造荒诞感。土地本应孕育希望,丰饶的绿却与民众的苦难形成反差;兵士的新装本应鲜亮,却黄得旧褪凄惨,暗示军队的衰败与时代的病态,两种景象交织,更显社会的畸形与悲凉。

三、主题思想:对时代苦难的沉痛批判 全诗以风景为幌子,实则是对1948年国民党统治末期社会现实的深刻批判,核心是揭露时代的

批判社会的病态与不公

诗人眼中的风景,没有山水田园的美好,只有社会问题”“茅屋与坟”“瘦牛与人的疮痍。这些景象共同指向一个病态的社会:土地虽丰饶,民众却食不果腹;政权虽维系,底层却民不聊生,字里行间满是对社会不公的愤懑与批判。

悲悯底层民众的苦难境遇

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等诗句,饱含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同情。诗人以冷峻的笔触记录民众的生存困境,没有刻意煽情,却通过写实的场景,让读者直面民众在贫困与压迫下的绝望,传递出对生命的悲悯之情。

解构风景的审美,直面真实苦难

结尾都是病,不是风景一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它直接否定了眼前景象的审美属性,将风景还原为病态的社会现实,打破了传统诗歌对风景的唯美书写,以清醒的批判意识,逼迫读者正视时代的苦难,而非沉溺于虚假的诗意。

三、艺术特色:冷峻写实中的批判力量

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在于以冷峻之笔写沉痛之情,用写实的手法与尖锐的隐喻,构建出强烈的批判张力。

以实写虚,场景即批判

全诗没有直接发表议论,而是通过列车旅途的所见所闻展开。茅屋与坟”“瘦牛与人”“黄的军装等都是具象的场景,却每一个场景都指向深层的社会问题,实现了场景即批判的效果,让批判更具现实冲击力。

隐喻尖锐,语言充满痛感

中国的肋骨”“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等隐喻,打破了语言的温和性,充满痛感与压迫感。这种尖锐的表达,精准契合了时代的沉重与诗人的愤懑,让文字如同利刃,直刺社会的病灶。          

节奏急促,情感压抑

诗句长短交错,如同列车行驶的节奏,急促而颠簸。没有舒缓的抒情,只有密集的意象堆叠,营造出压抑的氛围。这种节奏与情感基调相契合,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时代的沉重与诗人内心的沉痛。

《风景》以反风景的书写,成为时代的诊断书。它褪去了传统风景诗的唯美外衣,以冷峻的写实笔触,将1948年中国的社会疮痍赤裸裸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既是对苦难现实的记录,也是对时代的沉痛反思。这首诗的价值,在于它用诗歌的形式保持了对现实的清醒批判,让风景回归真实,让文学直面苦难。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经典散文

欢迎加我的微信号交流

搜索
同类文章
友情链接
关于 商务 项目 联系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云南守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190031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