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账号

二维码 微信扫描关注

慎重选择人生信仰——关于信仰的演讲经典篇目

吴健溪 2025-08-04 17:59 浏览

信仰可以说是一个人对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的选择和持有,开始思考信仰和信仰选择问题就说明我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经开始逐步构建,说明我们正在从懵懂走向成熟,正在经历成长道路上必经的而且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虽然我们正为信仰问题而苦恼。

信仰究竟是什么,我们是否应该有自己的信仰,信仰是人们在认识、接受某种理论、学说、思想体系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强烈的情感倾向和坚定的意志力。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的自觉而自由的活动,信仰就是影响人类自觉而自由活动的巨大精神力量,人正是因为拥有信仰而成为“万物的灵长”,因为拥有信仰而真正作为“人”屹立于世间信仰是理想的支柱,是精神世界的核心,是富于思维的人类所普遍具有的意志品质。人是需要信仰的。哲人说,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过。而人的终极思考,就是信仰。一个拥有信仰的人才算得上是一个真正的人,而那些没有信仰的人则生活在蒙味之中。一些人,尤其是年轻人看到社会上的一些问题时缺乏理性思考,难以理解也无法解决问题便希望自己不去信仰,用玩世不恭表示自己没有信仰,也不选择任何信仰,这当然是不好的。

从古至今,人们信仰的对象可以分为两大类:物质的和精神的。远古时代,天地万物等自然现象是人们的信仰对象,后来随着人类社会和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人类从对物的崇拜慢慢走向对精神的探究,于是人们开始信仰神灵,信仰理念,最后出现了政治信仰。其实,从本质上看,人类的信仰只有两种:非理性信仰和理性信仰。

非理性信仰是把人类的理性和信仰绝对地对立起来的信仰,是拒绝知识指导和实践检验的一种盲目的、屈从式的、缺乏科学的信仰,它建立在对事物发展规律错误认识甚或迷信的基础之上,是背离理性的,非科学的。从实质上说,宗教信仰属于非理性信仰,是在人类生产力和科学都极不发达的情况下产生的,虽然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曾起过一定作用,但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宗教信仰已经并将不断面临挑战。

理性信仰是认为人类理性和信仰可以统一起来的信仰,它建立在对事物发展规律正确认识的基础之上,可以在实践中不断受到检验,并且不断完善。理性信仰是一种科学信仰,它倡导坚持真理,崇尚科学,追求真善美,痛斥假恶丑。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出现过与非理性信仰英勇抗争而献出生命的布鲁诺,也出现过坚定追求理性信仰的哥白尼和开普勒。在中国现代史上,为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抛头颅酒热血的共产党人是理性信仰和科学信仰的追求者。

当代学生是受着高等教育、具有良好科学素质和道德文化素质的年轻人,在面对这样两种信仰的时候,理应毅然决然地选择理性的、科学的信仰。

那么学生又应该如何选择自己的信仰呢?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随着国外各种思潮的涌人,各种新观念、新事物不断出现,当代社会价值取向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趋势,传统的价值观面临挑战。由于学生的思维方式尚未完全成熟,同学们面对五花八门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难免在信仰问题上产生困惑,不知如何选择;又因为受崇尚自由、张扬个性的流行文化影响,容易把信仰的选择简单看作是仅与个人有关的行为,从而走入选择的误区。的确,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已信仰的自由,信仰严格讲应当是自己选择的而不是外部强加的。但是,信仰的选择又绝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实际上,在信仰的选择过程中,每个人自主的选择在具有鲜明的个体性的同时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性。因为任何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中的,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所以,个人信仰的选择必然受到社会客观历史条件的制约,正确的信仰选择应该是个体性和社会性的有机结合。个人的信仰选择是自由的,但背离社会前进方向、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信仰选择必定会使人误入歧途。

近几年来,以我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历史背景的“谍战剧’在艺术舞台上不断推出,对一部名为《潜伏》的电视剧好评如潮,其中有一个情节令我们印象深刻:国民党天津情报部门的特务李涯讽刺另-个用情报换美元的特务谢若林“没有信仰”,谢若林很干脆也很无耻地回答:“我有信仰,我信仰生存主义。”意思是说,个人的生存至上他为生存而活着,只要能活着,其他通通无所谓,为了钱,为了生存他可以和任何人、任何党派做生意,把对战争至关重要的情报卖给谁都行。谢若林虽然是电视剧中虚构的人物,但他的这种“信仰”却并不是凭空捏造的。这种“信仰”,它完全无视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丢掉了信仰选择的社会性,放弃了一个中国人应有的社会担当和历史责任。与谢若林这样的人选择这种所谓的“生存主义”的信仰相反,无数革命先烈在祖国和民族危难时期自觉自愿地选择了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发展的共产主义信仰。

1928年10月,25岁的共产党员陈觉由于叛徒的出卖被捕入狱,在即将就义之前,他在给妻子赵云霄的遗书中这样写道:“谁无父母,谁无儿女……我们正是为了救助全中国人民的父母和妻儿,所以牺牲了自己的一切。”这种舍小我求大我,舍小家顾大家,为了救助全中国的父母妻儿甘愿牺牲自己一切的行为,生动地体现出了共产党人宽广博大的胸怀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也具体地体现出了共产主义信仰的精髓和价值。就在5个月后,23岁的赵云霄给初生的女儿喂完最后一次奶,下遗书,从容赴死。方志敏同志在1935年1月被捕之后,在狱中面对敌人的百般诱降和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为着共产主义牺牲,为着苏维埃流血,那是我们十分情愿的啊!”这铿锵有力的誓言,质朴无华的字句,诠释了共产党人钢铁铸就的意志、坚如磐石的共产主义信仰。无数的共产党人怀着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前赴后继、视死如归,带领全国人民历经磨难、艰苦奋斗,终于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          

在相同的社会条件下,不同的人可能选择不同的信仰。我们看到在祖国和民族面临存亡兴衰的危难时刻,有人选择所谓“生存主义利已主义,甚至为侵略者当走狗的卖国主义,背离社会历史发展潮流站在了祖国和人民的对立面,成为祖国和民族的罪人;而广大的共产党人则坚定地站在祖国和人民的立场上,胸怀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顺应社会历史发展潮流,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英勇地领导全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历史车轮滚滚向前,世事变迁沧海桑田。在改革开放不断扩大的今天,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益完善的今天,在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发展的今天,人们对信仰的选择也呈现出多元化、多样性的态势。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主要由价值规律来调节,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它使人们认识到物质、金钱的重要性,要求人们扬弃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价值观念,树立商品观念、利益观念、竞争观念、平等观念、效益观念等一系列新的价值观念,给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精神支撑,为经济发展指明人文方向。但是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和负面作用也是确实存在、不容忽视的。改革开放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各种思潮大量涌入,我国社会出现了一些用个人利益衡量一切的、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念,形成了一些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所谓“信仰”。选择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人只注重个体的利益得失,不仅忽视了信仰选择的社会性,而且完全无视信仰选择的超越性。诚然,为了益于人在精神上的安顿,任何人的信仰都会有为个体自我服务的一面,信仰选择确实有其某种个人功利的动因,然而这种功利已经不是有赖于个体眼前物欲的满足来实现,而是在追求并奉献于所信奉对象的付出或牺牲的过程中得到精神性的满足。应当说,真正的信仰都是对眼前的、有限的、狭隘的利已欲望的超脱,而着眼于对长远的、无限的、博大的利他目标的追寻,也会为了永恒的光荣而舍弃暂时的物质需求。我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就用自己的正确选择给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信仰。

新中国成立前,钱学森在美国从事空气动力学和火箭、导弹等领域的研究,在28岁时就已成为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他的妻子蒋英也在音乐界享有盛誉,在美国有着优厚的工作和生活待遇。然而,新中国的成立使客居美国的钱学森心潮澎湃,10多年的辛勤准备,终于到了报效祖国的时候。他兴奋地向妻子说:“祖国已经解放,我们该回去了。”由于钱学森在美国工作的10 多年间为美国航空和火箭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得知他要回国时,美海军部副部长立即给司法部打电话,要求无论如何都不要让钱学森回国,甚至说“宁可毙了他,也不要放他回国”。但是,美国军方的重重阻挠并没有让钱学森屈服,他在失去自由的日子里,仍然坚持斗争,寻找回国的时机。直到有一天他从海外华人报纸上看到他熟悉的世交陈叔通和毛主席一起在天安门城楼检阅游行队伍的消息,就立即给陈叔通写了一封请求祖国帮助他回国的信,并且把信夹在蒋英写给她在比利时的妹妹的信里,才逃过美国军方的监视,悄悄地寄到了陈叔通那里,送到了周总理手上。后来通过中美外交交涉,钱学森和家人历经磨难终于回到了祖国。回国之后,钱学森一心扑在国家航空科研工作中,毫不在意艰苦的生活条件,他还把自已刚出版的两部科学巨著的稿费作为党费上交。钱学森放弃国外的优厚环境和待遇而报效祖国的选择,集中体现了他崇高的爱国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仰,他的选择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是显得弥足珍贵,对于当代学生的信仰选择同样具有深刻的启迪意义。

——沈端先

信仰感评

毫无疑问,信仰的选择对于年轻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事,当代学生在选择信仰的时候,一定要理性思考,慎重选择。具体地说,应该先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学习和理解,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相信,先理解进而执著地去信仰,不要盲目相信,也不要随大流。信仰的坚定源于理论上的清醒。科学的信仰不可能来自朴素感情或自发意识,而是建立在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有了理论上的清醒,才能拥有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与此同时,在选择信仰的过程中,既要看到信仰的个体性和实践性,又要看到信仰的社会性和超越性,努力地把主观和客观有机结合起来,把个人自主选择与社会发展趋势有机结合起来,把个人兴趣和社会需要有机结合起来,超越小我而达大我,超越利已而达利他,超越物欲而达精神,从而选择理性的、科学的、崇高的信仰。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关于信仰

欢迎加我的微信号交流

搜索
同类文章
友情链接
关于 商务 项目 联系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云南守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190031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