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士心中的明星——关于党的演讲经典篇目
绿萝 2025-03-27 15:53
浏览
次
活着,一辈子评说别人的故事,给人们带来欢笑;死后,别人述说他的事迹,颂扬他的风范。他就是被誉为战士心中的明星——沈阳军区话剧团曲艺队队长、著名评书艺术家叶景林。
2001年2月12日,冰雪覆盖着的某直升机团机场沸腾了。叶景林演完一个节目,硬撑着为官兵加演一场后,再次走上舞台,表演自己创作的评书《人命关天》。这是一个战士处理家庭纠纷、以德报怨的感人故事,战士们喊着:“再来一个!”
已被病魔折磨得非常虚弱的叶景林,知道自己来日不多,这可能是生命中的“告别演出”了。他擦了擦头上的虚汗,吃力地笑着说:“好,好。再来一段……”
这时候,直升机团的政委走上台扶住叶景林,哽咽着说:“同志们,我替叶老师谢幕了。大家不知道,叶老师已经到了肺癌晚期……"刹那间,官兵们“唰”地一下全体起立,为这“生命的绝唱”长时间地热烈鼓掌。
这是叶景林去世前的44天,是他被确诊为癌症晚期后下基层的第8场演出,也是他一生中最后一场演出。
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把一腔爱心奉献给他所挚爱的观众。
2000年冬,叶景林说服医生和话剧团政委,来到某装甲师,为即将离队的老战士演出。“剧场”没有取暖设施,战士们捂着大衣、蹬着大头鞋,尽管冻得直跺脚,心里却热流滚滚。
灯光下,叶景林已演了3个节目,晶亮的汗珠在他因化疗而脱尽头发的头上闪动。他看到战士热情很高,向报幕员示意再说一段,可已是眼含热泪的同事们再不能答应他的要求了,夹着氧气袋冲上了舞台。
3天时间,每天演两场,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都不轻松。叶景林在左肺完全失去功能的情况下,每次都坚持演三个段子。他台上精神焕发,台下却汗水淋漓,不停吸氧。
舞台是叶景林的生命所在。他一生有两个愿望:一是在中央电视台播一部长篇评书;二是“面包车艺术团”演遍白山黑水所有军营。第一个愿望就要实现了。中央电视台《电视书场》的编剧已为他选好了场地,搭好了布景,评书《中国:向贫困决战》已试录了3集。然而,为了实现第二个愿望,他把生命的终点镌刻在军营基层的舞台上。
2001年3月10日下午,叶景林对妻子说了此生最后一句话:“实在于不动了,太累了……”便虚弱地昏了过去。
说起叶景林和他的“面包车艺术团”,其缘由是一个让叶景林笑不出来的笑话:某文艺团体来部队演出,临走时演员劝说流泪的小战士:“别难过,我们还会再来。”小战士擦干眼泪说:“不是伤心你们走,是伤心我养的鸡全让你们吃光了。
这使叶景林陷入了深思。他和队友们商量:大型文工团人多,基层接待有困难。能不能成立一支人员少、节目精、来去方便的小分队,专门到边远海岛演出呢?
1994年4月1日,“面包车艺术团”正式成立。叶景林“挖”来了小品演员句号、歌唱演员李成、魔术演员夏秋;没有设备,他用自家多年积蓄的10万元钱购买了一流的音响、灯光;没有办公地点,叶景林把自家的房子空出两间;没有后勤人员,叶景林硬是动员妻子把工作给辞了,来队里义务帮忙。
此时,叶景林定下了宗旨:多给官兵送欢乐,少给基层添麻烦;明确了服务模式:行军一台车,吃饭一张桌,演出一台戏,送兵一片情;立下铁规矩:哪里艰苦哪搭台,哪里有兵哪里演。小队总共10个人,包括司机在内,个个都是多面手。
“面包车艺术团”组建不久就在大连陆军学院一炮打响。一开始没被人瞧上眼的10人“小队”,居然演了两个多小时还迟迟拉不上大幕。学院决定,聘全体演员为兼职文化教员,颁发聘书、校徽,用“阅兵式”为他们送行。
1995年4月,“面包车艺术团”来到一个偏远的仓库演出,听说180千米之外还有一个分库,战士们常年看不上电视,文化生活一片“空白”。叶景林不顾劝阻,决意要去。
大风卷起黄沙,面包车半路“抛锚”了。叶景林第一个跳下车,发出了命令:“同志们,今天爬也要爬到分库去。下车,推!”他们花了6个小时赶到目的地。在干打垒的小平房里,战士们端出一盘鸡蛋炒粉条。连长歉疚地说:“这是我们最好的伙食了。你们这样辛苦,需要营养。”吃饭时,演员谁也没动一筷子鸡蛋炒粉条。
演出开始了,节目一个比一个精彩。大家拿出绝招,让守库的战士看个够。在一旁拍照片的仓库政治处主任,泪水模糊了镜头,无法拍照。
第二天,演员们红肿着眼睛登车上路。全体官兵站在山坡上为演员们送行。他们迎着寒风竭力在唱:“再见,再见,盼望相逢的那一天……”面包车远去了,战士们还在不停地挥手。
从“北极村”漠河向北40多千米,有一个老金沟通信线路维护站,人称“北方第一哨”,士官张润山带着妻儿驻守在这里。
1995年的最后一天,皑皑白雪中,面挂银霜的叶景林带着队伍,拉着雪爬犁,扛着道具,趟着没膝深的雪,艰难地向这个远离人烟的“夫妻哨”行进。
七八平方米的屋里成了“舞台”。张润山和妻儿端坐在火炕上,10名演员轮流登“台”献艺。叶景林一口气说了3段评书。歌声中,张润山流泪了。这泪水是被歌声所感染,更是被这特殊的“待遇”所
感动。
走边防、下海岛、钻山洞、进灾区,叶景林从艺30多年,演出
2000余场;每年带领“面包车艺术团”下基层,行程20多万千米,7年演出480多场。
1998年初夏,“三江”告急。沈阳军区10万官兵赶赴抗洪前线。叶景林买了200多袋咸菜、10箱面包,带队出发了。从嫩江到松花江,他们奔走12天,行程千余千米,演出13场。由于连日劳累,叶景林发烧40摄氏度,他一边输液一边演出,直到昏倒在大坝上。
为基层演出,为兵演出,叶景林把全家都“搭”上了。1995年7月下旬,数万官兵奋战在抗洪一线。抗洪大堤上,出现了动人的一幕:叶景林带着妻子孔宇、女儿叶子手提肩扛煤气罐、锅碗瓢盆也来了。
1998年,中国文联授予“面包车艺术团”“德艺双馨”匾牌,并专门对“面包车艺术团现象”进行研讨,沈阳军区为他们荣记二等功。
基层需要就是路子,群众欢迎就是方向。叶景林以火热的军营生活为素材,创作了大量深受群众欢迎的优秀作品。他常说:“不到官兵中,我找不到感觉;不说兵段子,我出不了激情。”写兵演兵讴歌兵,叶景林一生共创作60多个评书段子,其中50多个获奖。一位文化界名人发表文章评价说:叶景林的评书自成风格,书中有评,评中有书,越笑到最后,越觉得品位不凡,是当代短篇评书的精品。1998年5月,26万字的《叶景林评书选》问世。
叶景林台上演好戏台下做好人。一年春天,一封告状信从总部转到沈阳军区:叶景林下部队演出收“红包”,还当面数一下,给的少,就给扔了……
纪检干部调查走了一圈,没发现叶景林的“问题”,却发现一个精“艺”更重“德”的典型。原来,叶景林带队到沈阳附近的一个军营演出结束后,非要回家吃饭。部队领导过意不去,就给他们每人一个内装50元的信封,聊做“误餐补助”。叶景林推不掉,临走时,又偷偷地放在了会议室的桌子上。
叶景林不是不缺钱,妻子至今待业。他也不是挣不着钱,但他的心思没往那上转。
叶景林的名气越来越大。“口碑”越来越好,一些地方单位以能请到他为荣耀。一年春节,一家星级宾馆为招揽顾客,拐弯抹角地找到叶景林,让他编个幽默段子,除夕夜演一场,不但报酬丰厚,还送一张全年免费就餐的“金卡”。叶景林谢绝了盛情邀请,带队下了边防。
那年正月,沈阳市一家演出公司为提高效益,邀请叶景林演“压轴戏”,报酬可观。当时叶景林的父亲有病,孩子又小,是家庭负担最重的时候。可他说:“咱当兵吃的是军粮,穿的是军装,拿这样的钱,我心里不安。”挣钱的舞台没拴住他,可是遭受严重自然灾害的贫困乡,叶景林却进行了7天义演,30多名贫困学生用上了曲艺队演员赠送的文具。叶景林还来到三合屯残疾人姜洪祥的家,买来米面油,一样样亲自搬进屋。
叶景林接二连三拒绝商演,别人不理解时,他这样说:“不是不想挣钱,我是一队之长,整天往外跑,哪还有心为兵服务?”
叶景林把出名的机会让给队友,推给新人。那年,沈阳电视台春节晚会给叶景林安排一个评书节目,叶景林极力推荐队里的青年演员句兆杰,还一字一句地帮助他推敲作品,并建议他起一个易记、上口的艺名——“句号”。句号就是在这台晚会上演了小品《考演员》而一炮打响的。
特招入伍的演员王岩,起初不熟悉部队生活,没有拿手的节目下部队演出,一时间很苦恼。叶景林把自己的评书《春节晚会》交给他,并根据其特长,帮他改成了快板书《过大年》,还一招一式地教,他下部队演出也有了受欢迎的节目。后来,王岩带着这个段子参加天津全国快板艺术大赛,获得了创作二等奖,表演一等奖。
叶景林所在的曲艺队成长起来的演员,好几位因工作需要进了首都。北京的一些文艺团体多次提出调叶景林去工作。女儿一天天地长大了,叶景林也曾想过辞去队长职务,把女儿带进北京。可一走上舞台,一听到战士的掌声,他的打算就动摇了。
他对女儿说:“叶子啊,没有黑土地的舞台,就没有老爸的今天;没有火热的军营,就没有老爸的艺术生命,你懂吗?”叶子理解爸爸的心。
叶景林是解放军艺术学院的客座教授,又是众多部队业余文艺骨干的义务辅导员。不论学生是谁,他都认真言传身教。有不少基层部队官兵到沈阳学曲艺,常常吃住在叶景林家里。
“面包车”司机赵刚从边防连队调到沈阳时没地方吃住,叶景林就把他领到家里,一住就是半年。还把他培养成音响师,提了干部。从介绍对象到结婚,小赵的“终身大事”都是叶景林一手操办的。
2001年3月28日夜,叶景林在昏睡了18天后,溘然长逝。前一天,3月27日,正是他48岁生日。
那天,“面包车艺术团”的所有演员都来到病房,送来鲜花,摆好蛋糕,插上蜡烛,他们精心地准备了一台节目,企盼用歌声唤醒老队长17天的沉睡。
可是叶景林却永远也不能回应亲人和战友的呼唤了。
他走了,走得那么匆忙。昏迷之前,他用尽气力写下了两个歪歪扭扭、依稀可辨的字——“演出”。老伴像往常送他下部队演出时那样,在他的耳边轻轻地说:“老叶,别忘了给家里来电话……”
灵车缓缓驶过沈阳市区,几十辆出租车自发地为他鸣笛送行。
叶景林走了,但他的精神鼓舞着他的同事。暮春时节,“面包车艺术团”又出发了。带着老队长未竞的事业和生命的嘱托,驶向一个又一个哨所。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