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账号

二维码 微信扫描关注

心里总是装着人民的疾苦——关于党的演讲经典篇目

绿萝 2025-03-31 15:15 浏览

1944年孔繁森出生在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他参军、入党,后来复员到地方工作。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当时担任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欣然赴藏。

孔繁森本来是作为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选调进藏的。报到后,自治区党委领导见他年轻体壮、意气风发,决定改派他到海拔4700多米的岗巴县担任县委副书记。当有关领导征询意见时,他说:“我年纪轻,没问题,大不了多喘几口粗气。”

那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刚刚开过。为了在农牧区推广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他亲自到一个乡试点,又把经验在全县推广。3年间,他几乎跑遍了岗巴全县的乡村牧区。每到一个地方,他都要访贫问苦,宣传党的政策,和群众一起收割、打场、挖泥塘,与当地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1981年,当他奉调离开岗巴回山东工作时,藏族同胞依依不舍地含泪为他送行。

在西藏3年工作的经历,使孔繁森深深地爱上了西藏这片壮丽、神奇的土地,深深爱上了藏族人民,也深深感受到当地群众要求改变贫穷面貌的迫切愿望。回到山东后,他表示:“如果有机会,我愿再次踏上那片令人终生难忘的土地,去工作,去奋斗!”

1988年,工作几经调动的孔繁森已担任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这一年,山东省在选派进藏干部时,考虑到孔繁森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西藏工作的经验,便准备让他带队。组织上问他有什么困难,他说:“我是党的干部,服从组织安排。”

其实,当时孔繁森的家里确实有不少困难: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如从前了;年近九旬的老母亲生活不能自理;三个孩子尚未成年;妻子动过几次大手术,体弱多病。但是他懂得,西藏是伟大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西藏的繁荣和发展离不开内地干部和各方面人才的支援。为了不辜负党和人民的重托,他舍弃了家庭的温暖,舍弃了比较舒适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舍弃了许多本来可以享受的东西。临行前,他跪在母亲面前,流着泪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娘,您要多保重!”

第二次进藏后,孔繁森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任职期间,他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的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乡办、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殚精竭虑。在他和全市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

1993年,孔繁森接受了党交付的一项更为艰巨的任务,毅然到自然条件更加恶劣的阿里地区担任地委书记。

西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之称,高寒缺氧,气候恶劣。而阿里地区又是西藏最为艰苦的地区,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那里平均海拔4500米,空气中的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一半,最低气温零下40多摄氏度。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阿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由于各种历史的和自然的原因,当地的经济发展仍然比较缓慢,群众生活仍然比较贫困。那里迫切需要像孔繁森这样年富力强、忠于职守并具有开拓精神的优秀干部。当自治区领导征求孔繁森的意见时,他还是那句话:“我是党的干部,服从组织安排。”

像这样的工作调动,孔繁森经历过多次,每一次,他都把党和人民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唯一选择。

孔繁森无论走到哪里,心里总是装着人民的疾苦。他牢记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为民解难、为民造福当做自己神圣的职责。在西藏工作期间,他把藏族人民的疾苦看成是自己的疾苦,把藏族人民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幸福。为了藏族人民,他可以献出金钱、献出鲜血、献出健康,乃至献出自己的生命。

拉萨市有56所敬老院,在担任拉萨市副市长期间,他曾走访了其中的48所。在拉萨市堆龙德庆县桑达乡敬老院里,有个叫琼宗的老人,至今保存着孔繁森送给她的一双棉鞋。老人永远不会忘记那个隆冬的早晨,孔繁森冒着寒风来到敬老院,发现老人的鞋子破了,脚被冻得又红又肿,便心疼地把老人的双脚抱在自己的怀里。第二天,他托人给老人送去了一双新棉鞋。同时,他还用自己的钱给老人们买了半导体收音机。

有一次,在拉萨市林周县阿朗乡敬老院,孔繁森看到一位藏族老阿爸的脚因烫伤溃烂发炎,便打开随身携带的药箱,为老人擦洗涂药,然后用纱布把脚裹好,还把自己穿的灰色风衣脱下来披在老人身上。临走时,他还将自己身上仅有的30多元钱递给老人。老人感动得流下了热泪。

1992年,拉萨市部分县发生地震,孔繁森立即赶赴灾区。在羊日岗乡的地震废墟上,3个失去父母无家可归的藏族孤儿哭喊着扑到他的怀里。孔繁森慈祥地抚慰着3个孩子,并嘱咐当地干部务必要安置好他们。此后,孔繁森一直牵挂着这3个孩子。不久,他再次来到羊日岗乡,把他们带回了自己的住所,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悉心照料。

孔繁森的经济并不宽裕,但他每次下乡,总是将自己的工资分给那些生活贫困的藏族同胞。在收养了3个孤儿以后,他的经济状况就更显紧张。为了解决经济困难,他甚至瞒着大家悄悄到医院献血,将得到的900元营养费全都花在3个孩子身上。

在阿里工作时,孔繁森有一天到噶尔县门士区检查工作。他看到草滩上有几间土坯房,听说那儿住着两位孤寡老人,便走了过去。在一间土坯房子里,他看见一位藏族老阿妈有气无力地靠在墙上。他走上前去,亲切地对老阿妈说:“阿妈啊,党派我看您老人家来了!”他说着,便摸了摸放在地上的口袋,糌粑不多了;又摇了摇酥油茶壶,也快空了。他马上掏出200元钱递给随行的同志,嘱咐他们快去给老人买些茶叶、食盐、酥油和大米来。他看到另一位孤寡老人病着躺在破羊皮上,就又要求区里的干部马上请医生来给老人看病,再给老人买块厚些、暖和些的床垫。此后,只要有人去噶尔县,孔繁森一定要托人给这两位孤寡老人捎些衣物和钱粮。

1994年初,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雪席卷了阿里高原。担任阿里地委书记的孔繁森一方面组织地委、行署的干部们,“立即行动起来!到灾区去,到群众中去,组织抗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另一方面,他身体力行。顶风冒雪,背着每次下乡都随身携带的小药箱,走村串户,慰问受灾群众,给被冻伤的牧民们看病。在凛冽的寒风中,孔繁森看到一位藏族老阿妈把外衣脱给了在风雪中哀嚎的小羊羔,自己却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冻得瑟瑟发抖。他强忍着不让泪水流出来,转身回到越野车上脱下自己的一套毛衣毛裤,递给那位老阿妈。

孔繁森早年在部队医院当过兵,粗通医术。来西藏工作后,为了解决当地缺医少药的困难,他做了大量工作。每次下乡前,他都要买上几百块钱的药,为农牧民看病治病。一次,有位70多岁的藏族老人肺病发作,脓痰堵塞了咽喉,危在旦夕。当时,没有其他医疗器械可用,孔繁森就将听诊器的胶管伸进老人嘴里,又对着胶管将痰一口一口地吸出来,然后又为老人打针服药,直到转危为安。

经过两个月的艰苦奋战,阿里地区的各族干部、群众在地委和行署的领导下,终于战胜了雪灾,全地区没有冻死、饿死一个人。

孔繁森平日的生活极其节俭,经常吃的是白饭就榨菜。工作一忙,开水泡馒头和方便面也是常有的事。他穿的许多内衣打着补丁,连块香皂都舍不得买。每次从拉萨回阿里,他总要买上一些价格低廉的生活日用品,因为有地区差价,这样可以省点钱。孔繁森对自己非常的节俭、“吝啬”,而对藏族同胞,却又极为慷慨大方。在西藏工作的近10年时间,他几乎没有往家里寄过钱,省下的工资,大部分花在藏族群众身上。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的途中,遭遇车祸,不幸以身殉职。

在为孔繁森送别的那一天,数不清的哈达系放在他的灵前,宛如巍巍雪山之巅盛开的雪莲,寄托了人们无限的敬仰和无尽的哀思。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关于党的

欢迎加我的微信号交流

搜索
同类文章
友情链接
关于 商务 项目 联系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云南守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190031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