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账号

二维码 微信扫描关注

咏煤炭——关于古风诗词的朗诵经典篇目

绿萝 2025-10-23 15:46 浏览

咏煤炭

[明]于谦

凿开混沌得乌金①,藏蓄阳和意最深。熵火燃回春浩浩③,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④,铁石犹存死后心⑤。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注释】

①混沌:古代传说中指天地未开辟前的原始状态,这里指未开发的煤矿。乌金:指煤炭。②阳和:温暖,这里借指煤炭蓄藏的热力。③燔火:小火。④鼎彝:原是古代的饮食用具,后泛指帝王宗庙的祭器,这里引申为国家、朝廷。鼎,炊具。彝,礼器、酒器。元:本来。生成力:煤炭燃烧生成的力量。⑤铁石犹存死后心:当铁石化为煤炭的时候,它仍有为人造福之本心。古人以为煤炭是铁石久埋地下变成的。

 

诗歌赏析:《咏煤炭》——于谦的乌金礼赞与济世情怀

一、诗歌背景与作者简介

《咏煤炭》是明代民族英雄于谦的代表作之一。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浙江钱塘人,官至兵部尚书,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石灰吟》闻名于世。这首诗创作于其任山西、河南巡抚期间,表面咏物,实则托物言志,通过煤炭的意象,抒发了自己为国为民、甘于奉献的崇高精神。

二、诗歌结构与意象解析

首联:混沌初开,乌金得现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意象:以“混沌”比喻未开发的煤矿,“乌金”代指煤炭,描绘出煤炭从地下被发掘的过程。

隐喻:煤炭深藏地底,却蕴含温暖(阳和),象征人才或资源虽隐于民间,却具备改变世界的力量。

颔联:燃火破夜,春意盎然

“熵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意象:以“燔火”(小火)和“洪炉”对比,展现煤炭燃烧时释放的巨大能量。

隐喻:煤炭的燃烧驱散黑暗(夜沉沉),带来光明与温暖(春浩浩),暗喻贤臣或仁政能扭转乾坤,给社会带来生机。

颈联:鼎彝之力,铁石之心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意象:用“鼎彝”(国家祭器)象征煤炭对国家的重要性,“铁石”则指煤炭的前身。

隐喻:煤炭虽由铁石转化而来,却保留了造福苍生的初心,暗喻无论出身如何,都应坚守奉献精神。

尾联:苍生饱暖,山林无悔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意象:以“出山林”呼应首联的“凿开混沌”,形成闭环。

主旨:直抒胸臆,表达诗人愿为百姓温饱而倾尽全力的决心,升华了全诗的主题。

三、诗歌艺术特色

托物言志:全诗以煤炭为媒介,将个人志向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体现了中国传统诗歌“比兴”手法的精髓。

对比手法:通过“混沌”与“乌金”、“夜沉沉”与“春浩浩”的对比,突出煤炭的转化与奉献价值。

语言凝练:用词精准,如“凿开”“藏蓄”“燃回”“照破”等动词,生动展现了煤炭从开采到燃烧的全过程。

情感升华:尾联以“苍生俱饱暖”收束,将个人情感升华为对天下百姓的关怀,体现了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

四、诗歌的现实意义

于谦通过《咏煤炭》不仅赞美了煤炭的实用价值,更借物喻人,表达了自己“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在当今社会,这首诗仍具有深刻的启示:

资源与奉献:煤炭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其开采与利用需平衡发展与环保,而诗中“不辞辛苦出山林”的精神,则提醒我们珍惜资源,合理利用。

个人与社会:无论身处何种岗位,都应像煤炭一样,默默燃烧自己,温暖他人,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五、结语

《咏煤炭》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温情的咏物诗,于谦以煤炭为喻,将个人志向与国家命运融为一体,展现了明代士大夫的崇高品格。这首诗不仅是对煤炭的礼赞,更是对奉献精神的永恒颂歌,至今仍能引发我们对生命价值与社会责任的深刻思考。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古风诗词

欢迎加我的微信号交流

搜索
同类文章
友情链接
关于 商务 项目 联系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云南守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190031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