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人——关于和谐社会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08-01 10:38
浏览
次
孔子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包含着极为丰富的内容。对于为政者,孔子反对“居上不宽”,要求下级“赦小过”。为政者使用民力时,应像祭祀天地祖宗那样谨慎、虔诚,不要轻率妄为,对于一般人而言,要求“躬身自厚而薄责于人”,即是多自责,少责人,以及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等。
据《贞观政要》记载:在贞观四年(630),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与臣属魏征谈皇帝的行事原则问题。李世民说:“考见修饰宫殿屋宇,游玩观赏池台,这是皇帝所希望的,但不为百姓所希望。帝王所希望的是骄奢淫逸,百姓所不希望的是劳累疲惫。其实,劳累疲惫恐怕是人见人弃的事;孔子曾经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看来劳累疲惫的事,确实不能施加给百姓。我处于帝王的尊位,富有天下,处理事情能设身处地,节制自己的欲望。如果百姓不希望那样做而硬要做下去,一定不能够顺应民情。”魏征说:“陛下素来体恤百姓,常常节制自己去顺应民情,臣听说:‘拿自己的欲望去顺应民情的就会昌盛,劳累百姓来娱乐自己的就会灭亡。’隋炀帝贪心无厌,专门喜好奢侈,每当有官属供奉营造稍不称心,就用严厉的刑罚处罚。上面喜好什么,下面必定做得更厉害。上下争相奢侈放纵没有限度,终于导致灭亡。这不仅在史籍中有记载,也是陛下亲眼看见的。陛下如果认为欲望满足了,那么现在不仅仅是满足了,而是应该节制欲望了。如果认为欲望还不能满足,那么再超过这样万倍也不会满足。”太宗说:“你讲的很好!不是你,我岂能听到这些话?”
有一年,公卿大臣上奏说:“按照《礼记》,夏季最末一个月,可以居住高台上筑成的楼阁。现在夏热未退,秋季的连绵大雨才开始,皇宫里低矮潮湿,请陛下营造一座楼阁来居住。”臣子们巴结皇上,不可谓不用心良苦,要为李世民修建一座避暑的行宫,还引经据典,搬出《礼记》来,李世民见到奏章后说:“我患有气喘病,哪里适宜住低下潮湿的地方?修一座行宫避暑,按理说也不为过,但是如同意了你们的请求,浪费实在太多。从前汉文帝准备修建露台,为爱惜相当于十余户人家财产的费用,就不再兴建。我德行赶不上汉文帝,而耗费的财务却超过他,这难道是作为百姓父母的国君应该行的吗?”尽管公卿再三坚决奏请,李世民始终没有答应。
李世民通过节制自己的物欲来体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的。其实遵循恕道并不仅是此一项,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对别人合理的欲念予以理解,对别人的过失以宽容等都是“恕”,或者说都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种美德的延伸和扩展。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标准,其实是很多人可以做到的,以“恕”字规范自己,要求自己。不仅能与人为善,而且人也会与“我”为善。
其实,“恕”是一种推己及人的情怀。一个内心怀有仁德的人,即使不能成全别人,起码遇事不能给他人下套子,自己不愿意干的事,不能推到别人头上,把麻烦和痛苦转嫁到别人身上;而应该在替自己打算的时候,也设身处地地替别人想一下。能够做到这一点,并且能够坚持,就可以算得上心底有仁义了,就能活得光明正大,活得舒心自然。
孔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八个字解释了“恕”字的意思。什么叫“半部《论语》治天下”?有时候学一个字两个字,就够用一辈子了。
孔子是真正的圣人,他不会让你记住很多,有时候记住一个字就够了。
孔子的学生曾子也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说我老师这一辈子学问的精华,就是“忠恕”这两个字了。简单地说,就是要做好自己,同时也要想到别人。
拓展一点说,“恕”字是讲你不要强人所难,不要给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是假如他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尽量宽容。但是真正做到宽容谈何容易。有很多时候,一个事情本来已经过去了,而我们还是老在那儿想,这么可恶的事,我怎么能原谅它呢?然后就在不断的自我咀嚼中,一次一次再受伤害。
佛家有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
小和尚跟老和尚下山化缘。走到河边,见一个姑娘正发愁没法过河。老和尚对姑娘说,我把你背过去吧。于是就把姑娘背过了河。
小和尚惊得瞠目结舌,又不敢问。这样又走了二十里路,实在忍不住了,就问老和尚说,师父啊,我们是出家人,你怎能背着那个姑娘过河呢?
老和尚淡淡地告诉他,你看我把她背过河就放下了,你怎么能背了二十里还没放下?
这个故事的道理其实和孔夫子教给我们的一样,该放下且放下,你宽容别人,其实是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
所以什么叫“仁者不忧”呢?就是让你的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就小了。
在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可能遭遇失业、婚变、朋友背叛、亲人离去等这些事情,它对你是大事还是小事,没有客观标准。
这就如同划个一寸长的口子,算大伤还是小伤?如果是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她能邪乎一星期;如果是一个粗粗拉拉的大小伙子,他可能从受伤到这个伤好,一直都不知道。所以,我们的内心究竟是做一个娇滴滴的“小姑娘”,还是一个粗粗拉拉的“大小伙子”,完全可以由自己决定。
生活的玄妙之处,还在于它不是非黑即白的艺术,而是折中的、变幻的、不可预料的。所以,对于“己所欲”与“施于人”的博弈,仍是一门妙不可言的学问。
张爱玲有篇文章叫《青春必走的弯路》,很短小,但是意境悠远。文章内容大体是讲“我”对一个准备进入丛林的姑娘说,哪里有荆棘哪里有弯路,哪里有软草哪里有坦途,希望她可以走一条规整而安全的路,不要像自己这样浑身是伤的走出来。但是这个姑娘偏偏不听,反倒兴致高涨起来。“我”一开始替这姑娘伤心,片刻之后,也就释然地微笑了——青春必走的弯路啊。
这个故事让我想起生活里,有时候需要的是这种淡然的释然。我所要的并不是你想给的,你愿给的并不是我需要的,这期间微妙的心理,就像人们眉眼之间不经意流转而出的情愫一样不可描摹。
人是一种奇怪的物种,他们可以面带微笑的和你寒暄、畅聊、欢饮,可是你并不知道他们内心里是否在低声咒骂你;他们可以勾肩搭背的和你亲昵、散步、逛街,可是你并不知道他们心里是否在默默诅咒你-这些思想固然阴暗且见不得光,但是也从一个侧面映衬了人性的玄妙之处。所以,在“欲”与“施”的博弈中,要了解人所真正倾心的,要明白人所真正需要的,要知晓人所真正渴求的,要掌握人所真正向往的。
一个人穿着棉袄,蜷缩在一棵大树下。太阳和风开始打赌:看谁有本事,让这个陌生人把棉衣脱掉。风,使出了浑身解数——和风拂、疾风吹、劲风赶、狂风乱,树下的人没有把棉衣脱下,反倒把棉衣裹得更紧了!太阳并没有做任何大的动作,只是从云朵后面漫步出来,安安稳稳地普照着大地-万里无云、阳光普照。细细密密的温暖,催出了树下人额头的汗珠、眼角眉梢的惬意,懒洋洋的伸个腰、踢个腿,脱掉了身上的棉衣!你看,这就是艺术,读懂人心的艺术,触摸到你软肋的温暖的艺术。
生活就是这样,不仅需要用心的经营自己,更需要用心的去经营他人。一个人只能单打独斗,两个人就可以是朋友,更何况社会生活是无数人的共同体。处处留心皆学问,生活本来就是一门艺术,用心生活、用爱生活、用感情生活。立志诚然重要,坚持和实现志向的行动更加难能可贵。何以只有淡泊自守,才能保持高尚的志气和节操?因为淡泊使人清心寡欲,从而超越短浅的功利目标,建立更加高远的人生志向;使人不为眼前繁华浓艳或贫困的生活所困惑,坚持和实现远大的志向。如果一个人沉溺于眼前的物质享受,平时就会追随流俗,趋炎附势,玩物丧志,乱世就会向侵略者或当权者屈服,丧失原则和气节。
——萧丽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猜你喜欢
- 搜索
-
- 同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