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共生,才能天下太平——关于和谐社会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08-01 10:47
浏览
次
传统儒家最高政治理想是“平天下”,而“平天下”的核心即是“和平”,只有和谐共生,才能天下太平。由于“和”的观念是农业生产方式的产物,从意识形态上反映了西周王朝重视农业的传统。
这种意识运用到政治上就是周王朝的“亲亲和民”“睦族和民”的政治,对于民众则是“民之父母”“保若赤子”的保民政治。
中华民族的和谐精神的基本原则,一是讲求普遍意义上的和谐,即以天下万物的和谐为其境界;二是重视“和”“同”“流”“中”之间的关系。如“君子和而不同”。三是强调和谐的重要性。“礼之用,和为贵”“协和万邦”“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等,都是强调和谐对于万物生成、天下太平的重要性。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充分体现了这样一种重视和谐的思想。如表现在中国古代民族之间的关系上,总体来说,历代皇朝都比较重视推行“和抚四夷”的民族友好政策。唐贞观年间的民族友好关系更是称作典范;表现在对外关系上,推行“协和万邦”的对外友好政策,使节往来频繁,唐长安一度出现万邦来朝的盛况: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则通过“礼”的规范作用,来达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如此等。毫无疑问,中华民族数千年一系,与中华民族这种久远的、受到高度重视的和谐思想是分不开的。
《公孙丑下》一文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其大意是:适合作战的天气不如适合作战的地形,适合作战的地形不如上下团结一心。周围三里的内城和周围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却还不能取胜。能够包围城池,这说明一定是占了天时,这样还没有取胜的原因,就是因为天时不如地理的优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盔甲不是不够坚固锐利,军粮也不是不够吃,但是却很快地弃城逃跑,这是因为地理的优势比不上众人的团结一心。
历史上著名的孙刘联军与曹军对峙于赤壁。联军先是致书曹操诈降,曹操中计,然后联军又采用火攻之计大败曹军。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可谓占尽天时,但刘备与孙权能够在强敌进逼之时结盟,依仗长江天险,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可以说是占尽了地利、人和,最后打赢战事即是情理之中的道理了。不仅是战事适应这样的道理,一个人、一个企业要想有所发展,必须抓住有利时机,抢占优势地位,这是成功的基础和前提,虽然地理条件和天气条件有很大影响,但是终究不及人的影响大,因此更需要团结周围的人,团结同类企业,共同发展,以实现共赢。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话:“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即是说道德修养高的人并不与人争,在他们看来世上本无可争。倘定要比试武功高低也一定会相互谦让礼貌地走上武场,比过之后不管输赢都要饮酒以示友好,不以输赢为意。此段文字可以说是孔子对不争即是“和”之思想的具体描述。纵观中国历史,在人类社会中,“仁”或者人性的表达无论对具体的个人还是对社会的整体而言,都需以“和”即稳定和谐为最高理想状态。离开“和”则必会违背“仁”,必无人性可言,必将是人不将人,国不将国。“和”不仅在传统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且早已转化为一种巨大力量,在用其看不见的手自觉或者不自觉地调整着人的思想行为。或可说“和”不仅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不仅在许多方面已经转化为历史发展的实践,而且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已经深深根植于中国人的心中。
《论语》“学而”篇,写道:“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可以看出,有子用“先王之道,斯为美”七个字将“和”这一重要范畴拖上了几千年文化长河的巅峰。人,作为社会的人,人的生活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与社会相融合的程度,亦即与社会是否相“和”。事实表明,对人生来说,“和”则盛,不“和”则衰,而形成人之“和”则需“调”。
首先,调和可睦家。“和”于家之作用被人在千千万万个家庭中概括出一句十分经典的话:家和万事兴。家虽不大但功能重要,它是人享受生活、放松身心、调节情绪、养精蓄锐的避风港。家中有了“和”,人才有心气,才会义无反顾地跳进社会的激流之中搏击。而看着不起眼的家庭矛盾却可足以损害、消磨人的意志,使人无法完成自己所承担的事业。而家和必来自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谅解,也就是每个人自觉调整心态以求和,离开调,“和”必不存。
其次,调和可聚群。单位中如果达于人和,有了讲团结的气氛,即可将个人身上分散存在着的力量凝聚起来,而按照系统论的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可见“和”不仅产生力量而且产生更大的力量。反之,一个团体中如果人与人之间你争我夺、互不相让,或三个一拨、五个一派,不是相互帮助而是彼此拆台,这种失“和”状态所造成的结果必使一个集体成为一盘散沙。在这种组织中一加一等于零而毫无团体可言。应当看到,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是一种普遍现象,为维持这种矛盾使之不激化,就必须调和。
再次,调和可安邦。国家乃天下之人家,国家一乱自是皆无宁日。达于一国之和乃治国之大计。回首中国几千年历史多为不“和”之时,这之中原因很多,有时是因为朝廷昏庸无能,失去了对社会的控制能力由此而导致群雄并起、诸侯割据,彼此攻城掠地,天下狼烟四起。春秋战国时期是这样,东汉末年时是这样,近代中国的军阀割据也是这样,而每一次厮杀都使国家元气大伤。还有的是因为官欺民过甚、官逼民造反,中国历史上的历次农民起义都是如此,而一次次大的社会震荡,都使黎民百姓吃尽了苦头。
另外,调和还可友邻。“和”还在国际关系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国人在对外关系上奉行的是“和”的原则,我国的外交方针即为和平共处。中国并不想与世界上任何国家为敌,中华民族讲究在世界大家庭中独立自主,既不想干涉别人的事也不愿人家干涉我国的事。多年来和平共处的外交方针验证,是求“和”使我们减少在世界舞台上生存和发展中的摩擦,从而有更多的精力去发展和壮大自己。
《孟子·公孙丑下》中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里的“畔”字通“叛”,是背叛、反对的意思。这段话是说,对得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对失道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就连亲戚都会反对他;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拿全天下都顺从的力量,来攻打连亲戚都反对的人,要么不战,一战必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孟子的一个著名论断。在孟子看来,“民心向背”对于战争具有根本性的意义,对于政治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孟子说:“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意思是说,得天下必先得民,得民必先得民心。所谓的“得民”,就是得到人民的支持、拥护和帮助。
牧野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心向背、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诗经》记载:“牧野洋洋,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期清明”。商纣王子辛耗巨资建鹿台、矩桥,造酒池肉林,使国库空虚。宠信爱妃妲己以及飞廉、恶来等一帮佞臣,妄杀王族重臣比干,囚禁箕子,造成诸侯臣属纷纷离叛。公元前1046年27日清晨,周武王庄严誓师,历数子辛的种种暴行,即为《尚书》所记载之“牧誓”。28日拂晓,联军进至牧野。根《史记》记载,帝辛出动的总兵力有70万人,另一些文献记载是17万,但武王联军总数仅4.5万人。由于商纣王一贯恶行以及百姓、军士积怨极深,战事刚刚开始,商军已倒戈溃散。商纣王只好返回朝歌,登上鹿台,“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商朝正式灭亡。
历史上的“晋国智伯水淹赵氏,反被赵氏所灭”也是经典的阐述“人和”的例子。公元前455年,智、魏、韩三家的兵马,把晋阳围住,而赵氏的军队士气旺盛,坚守城池,使敌方难以攻下,双方相持了近两年时间。到了第三年,即公元前453年,智伯引晋水淹晋阳城,几天后,城墙差几尺就要全部被淹了。城里高悬锅子烧饭,粮食没有了,就交换孩子来吃。臣僚们也出现了离心倾向,礼节怠慢,形势很危急。赵襄子派相国张孟乘黑夜出城,分化三家的联盟。张孟对韩康子与魏桓子说:唇亡齿寒,赵亡之后,灭亡的命运就要轮到你们了。韩、魏参战本来是不情愿的,又见智伯专横跋扈,也担心智伯灭赵后将矛头对准自己。为了自身利益,所以决定背叛智伯,与赵襄子联合。一天晚上,韩、赵、魏三家用水反攻智伯,淹没了智伯的军营,智伯驾小船逃跑,被赵襄子抓住杀掉。于是赵襄子灭掉了智氏一族,韩、赵、魏三家平分了智氏的土地和户口,各自建立了独立的政权。
隋炀帝杨广,是历史上有名的骄奢淫逸的皇帝。他统治期间,百役繁兴,民脂榨尽。仅建筑东都洛阳,每月役使200万人,半数以上死在工地。他在西郊建造了一个大花园,周围100千米。从江南采得大木柱,运往东都,每根大柱须2000人往返递送,沿途络绎不绝。据记载,西苑“堂殿楼观,穷极华丽”,不知搜刮和浪费了人民多少财富!611年,隋炀帝为了发动攻打高丽的战争,大批征兵、调粮、造战船。在隋朝官吏监督之下,造船工们日夜立在水中工作,腰部以下都生了蛆,死去很多人。被政府征调的兵役,由全国各地向幽州(今河北、辽宁地区)集中,源源不断;搬运粮食、兵器、盔甲和攻城机械的民夫千里征途,日夜不绝。许多人有去无回,尸体“臭秽盈路”,十分凄惨。从614年到617年间,农民革命的风暴已席卷全国大部分地区,先后在全国各地兴起的起义军大小不下100支,参加的人数达数百万。后来,农民起义军汇成三支强大的农民革命队伍:一支是河南的瓦岗军,一支是河北的窦建德军,一支是江淮地区的杜伏威军。起义军替天行道瓦解了隋炀帝的暴虐统治,打击了土族地主,对唐初的统治有着非常重大的影响。杨广也终于自食恶果,不但葬送了自己,也亲手葬送了大隋王朝。
——王鼎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 上一篇:团结友善,一个好汉三个帮——关于和谐社会的演讲经典篇目
- 下一篇:没有了
猜你喜欢
- 搜索
-
- 同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