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友善,一个好汉三个帮——关于和谐社会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08-01 10:45
浏览
次
团结,是由多种情感聚集在一起而产生的一种精神。团结并不只存在于志同道合的人群之中。想要成为一个团结优秀的集体,是需要我们用真诚去面对集体中的每一个人,让这个集体里的每一个人,都感觉到心灵的温暖。
如果一个团队没有团结的精神,那么这个团队就不能被称为团队,只是志同道合而已,团结是成功的基石,没有团结就不会有理所当然的成功,这是千百年来不变的道理,团结就是力量!
以群体、集体为本位,强调整体的团结与合作是中华传统伦理一贯的价值观,后来这种思想逐渐演变成一种集体主义精神,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天下为公”的美德,这种“尚群为公”的精神,培育的是对社会、对民族的历史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比如管仲提“废私立公”“社稷先于亲戚”;孔子提出“天无私覆,地无私载”;贾谊提出“主耳忘身,国耳忘家,公而忘私,私有苟去,惟义所在”;王安石提出“公私无民财”:王守仁说“廓然大公”等,都体现了尚群为公的集体主义精神。
从雪灾到汶川8.0级地震,从玉树7.1级地震到舟曲特大泥石流,短短的时间,我们经历了太多的悲痛。在面对灾难时,全国人民表现出来的团结精神击退了重重困难。俗话也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在面对灾难的时候团结的力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破坏程度之惨重,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之最,在世界历史上罕见,对全体中国人生存意志和集体意识的严峻考验。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打了一场全民动员的抗震救灾斗争。在这场斗争中,不分地域,不分职业,不分老幼,在大灾大难面前,所有人的身份都是“中国人”。中华儿女挽起臂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灾区,一幅巨大的标语直摄人心:一点很少的关心,乘以13亿,就会变成爱的海洋:一个很大的困难,除以13亿,就会变得微不足道。党中央提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全国人民发扬团结互助、同舟共济的民族传统。可以说,在大地震灾难来临时,是13亿颗心传递着力量,是13亿双臂膀扛住了危难,是13亿人用集体智慧和力量,赢得了这场艰巨的抗震救灾斗争的阶段性胜利。“一切为了灾区,全力支援灾区”。全国人民视国事为家事,掀起了募捐风暴。企业家、明星、市民、工人、农民,无不踊跃奉献,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每一个捐款箱前,每一辆献血车前,人们排起长龙,向灾区传递着爱与坚强。捐款数直线上升,日日刷新。整个华夏大地只有一个声音,那就是“众志成城,抗震救灾”!外国媒体认为这是一个奇迹,他们在报道时说:“自从‘5·12’地震发生的那一瞬间开始,所有的中国人空前地团结了起来。”其实,这个“奇迹”在我们民族历史上屡屡发生过。中华民族正是靠了这样坚强的团结,才一次次从艰难困苦中走了过来,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机。
2008年6月13日,中央做出对口支援决策后,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援建者怀着对灾区人民的深情,背负着神圣的国家使命,像军人一样纷纷奔赴灾后重建的战场。在这支大军里,有建设北京奥运会场馆的“八大主力”,有建设上海世界博会的“王牌军”,有曾参加唐山大地震灾后重建的特级建设企业……19个省市的援建大军中,英才汇聚,许多都是百里挑一、经验丰富的优秀管理和技术人才,组成了一个空前强大的援建阵容。我们团结的力量会把灾区建设的更加美好。
何为“友善”,简言之,就是善待生命,是一个人内心的东西,它是人类道德情感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人类社会生存的情感基础,是维系人际关系的需要准则。因此,友善应该成为每一个社会人的道德追求和道德理想,只有这样,人际关系才会更加和谐,社会才会更加美好,个体的生活质量才能更好地得到提升。
这是发生在美国的一个小故事,正在家忙碌的珍妮太太听到一阵急促的敲门声,她打开门,门外站着一个神色紧张的年轻人,年轻人的手上拿着一把斧头,珍妮太太意识到了什么,这是一个劫匪?她在想。可是那年轻人已经紧张得说不出话来了。珍妮太太知道这不是一个真正的劫匪,因为她看到了他身上还保存着的善良。她笑了,真诚地笑了,“需要我的帮助吗?孩子。你看上去很不好,来,喝杯咖啡怎么样。”年轻人有些犹豫,然而珍妮太太真诚的微笑让他打消了犹豫。于是年轻人一边喝着热的咖啡,一边向珍妮太太讲述着自己的不幸遭遇。而珍妮太太一面真诚地微笑着,一面热情地给年轻人出主意。很长时间过去了,年轻人终于露出了微笑,而此行的目的他早已忘却,他已经鼓起了重新生活的勇气。而这一切都是珍妮太太的微笑所起的作用。面对善意的微笑,他的心有血有肉了。这一笑,他离开了罪恶;这一笑,他走上了重新的生活:这一笑,他与美丽的世界从此长相厮守。
友善,意味着关爱他人,不苛求于人,不强加于人,进而有助于人,它表明人的胸怀宽广,体现精神境界纯净而高尚。友善待人,热心公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古代贤哲对这个问题有过许多精辟的论述。老子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论语》说:“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荀子深知友善的重要性,他说:“与人善言暖若锦帛,与人恶言深于矛戟。”友善是爱心的外化,一个充满爱的世界才是美好的世界。一个人友善待人,人必友善待他,这样才能形成合力,成就大事业,整个社会的氛围才会和谐,总体效率才会提高。“人而好善,福虽未至,祸其远矣”。这就是人际交往成功的秘诀,也是社会生活的辩证法。
友善,说起来简单,真正做起来并不容易。一个人可以对朋友、同事、家人友善,但对于陌生人却往往不然。因此,友善,是比友谊还要广泛的社会学范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四海之内皆兄弟”,推己及人,广具爱心,这才是友善的理想境界。当代社会是人际交往频繁的社会,随着经济全球化,随着社会服务行业大大发展,每个人都面临着更多的与人交往的机会。今天我们提倡友善,眼界和心胸无疑应该更宽广。人类已经进入新的世纪,我们不仅要友善地对待人们,还应当友善地对待自然界。做到了这些,我们才谈得上共同发展、谐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团结友善这一道德规范对公民提出的道德要求是全方位的。首先要求全体公民,无论在家庭、工作岗位还是公共场合,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普通群众、是国家公职人员还是个体劳动者,在处理人际关系时,都应以群体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意识正确化解矛盾冲突,顾全大局,增强团结,助人为乐,利他律己,行善积德。同时,倡导扬善抑恶,培养有原则的、健康纯洁的团结友善关系,反对不讲原则、不论是非、不分善恶的庸俗人际关系。此外,还要求人们正确认识和处理维护团结友善与开展正当竞争、追求个人利益以及保持独立人格之间的关系,提倡公民像爱护自己的眼睛和生命一样,维护团结友善的良好氛围。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团结友善则兴,不团结友善则衰;团结友善则存,不团结友善则亡。中华民族的复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全体人民的幸福,都需要全体中国公民加强团结,友善相处。因此,每个人都应该树立团结友善的意识。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个大家庭中,公民之间应该是一种平等的关系,都同等地享受着国家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同时也承担着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一个人不论职位如何,不论文化水平如何,不论民族和宗教信仰如何,不论贫富差别如何,没有贵贱之分,因而也就不能恃强凌弱,以多欺少,以富傲贫。公民与公民之间应当怀着友好的愿望,抱着彼此平等的心理相互对待。这是做到团结友善的第一步。
团结是目的和结果,友善则是手段和过程。一个人对他人不怀好心,当然达不到与入团结的目的。只有从善良的愿望出发,事事对人好,能够真诚地帮助别人,才能够达到团结的目的。要做到团结友善,必须要看到他人的长处,要反省自己的短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一种人,他们总是自以为是,凡事都是自己好,对的都是自己的,错的都是别人的。他们还常常会这样说:“我与他团结友善,但是他不想与我团结友善。”一个人如果总是自以为是,是不可能做到团结友善的。人都一样,不可能身上没有一点毛病,做事也不可能永远正确。如果能想到这一点,就要在与他人交往时,对于别人的某些缺点和错误有宽容之心,不必事事都斤斤计较。一个人如果能记住这一点,在与人交往时,对于自己要时常反省,看看自己有什么对不住人、做得不好的地方,从而对自己严格要求。对己严、对人宽,就容易做到团结友善。
在新时期条件下,我们应该唱响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的主旋律,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民族利益的关系,以增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
——杨照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猜你喜欢
- 搜索
-
- 同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