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账号

二维码 微信扫描关注

绿叶——关于经典散文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09-09 09:55 浏览

绿叶

金波

这里有多少棵大树呢?每棵大树上又有多少片绿叶呢?

我走进大森林的时候这样想。

但谁能回答我呢?

一阵微风吹过,树叶沙沙地响起来,那是一种多么和谐的声音!

我听不出是哪一片绿叶的声音,它们已经汇成了一支森林的合唱曲。它们一齐向我唱着:

不要问我们有多。我们是个整体。我们永不分离。

我看见,绿叶虽然是一片一片的,但树的枝干把它们连接在一起;土地,又把大树连接在一起。

从此我知道了:

片绿叶怎么能叫大树呢?

棵大树怎么能叫森林呢?

金波1935—),祖籍河北冀县,生于北京。近四十年来,结集出版的有诗歌、童话、散文、幼儿文学、文学评论以及诗词歌曲集四十余种,选集有《金波儿童诗选》《金波儿童诗集》《金波童话》《金波儿歌》《金波作品精选》等。

《绿叶》解析

金波的《绿叶》以孩童式的追问开篇,将对森林、大树与绿叶的观察,悄然引向个体与整体的深刻思考。全诗没有生硬的说教,而是借森林中的寻常景象——沙沙作响的绿叶、连接枝叶的枝干、孕育大树的土地,将抽象的团结共生理念融入具象的自然画面,既藏着对自然的细腻感知,更传递出个体因联结而有力量,整体因个体而显生机的温暖哲思。           

开篇两句这里有多少棵大树呢?每棵大树上又有多少片绿叶呢?,以天真的追问切入,精准还原了孩童走进森林时的好奇——面对茂密的树林与繁多的绿叶,最先浮现的便是对数量的探寻。这种直白的疑问不带有任何功利性,只是纯粹对世界的好奇,却为后文的思考埋下伏笔;而但谁能回答我呢?的自问,既承接了前文的追问,又自然地将视角从计数转向对绿叶本身的关注,为下文的转折做足铺垫。

一阵微风吹过,树叶沙沙沙地响起来,那是一种多么和谐的声音!我听不出是哪一片绿叶的声音,它们已经汇成了一支森林的合唱曲,将感官从视觉转向听觉。微风中的叶响本是细碎的,却在金波的笔下化作和谐的合唱曲”——单个绿叶的声音或许微弱,可当无数片绿叶一同作响,便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听不出是哪一片绿叶的声音这句,巧妙点出个体融入整体的特质:个体的价值或许不显眼,但当它们凝聚在一起,便能创造出远超单个个体的美好,这种对集体声音的描摹,温柔地打破了开篇对个体数量的执着。

随后绿叶一齐向我唱着:不要问我们有多少。我们是一个整体。我们永不分离,以拟人化的歌声直接点出诗歌的核心——相较于数量整体联结才是绿叶真正的特质。这不是生硬的道理灌输,而是绿叶亲口唱出的心声,贴合儿童文学的灵动特质,让团结的理念变得可听、可感。紧接着我看见,绿叶虽然是一片一片的,但树的枝干把它们连接在一起;土地,又把大树连接在一起,则从听觉回归视觉,用枝干连接绿叶”“土地连接大树的具象画面,解释了整体形成的原因:绿叶因枝干而成为大树的一部分,大树因土地而成为森林的一部分,每一个个体都通过无形或有形的联结,融入更广阔的整体,这种层层递进的联结关系,让整体的概念不再抽象,变得清晰可触。

结尾从此我知道了:一片绿叶怎么能叫大树呢?一棵大树怎么能叫森林呢?,以反问句式收束全文,既是对开篇追问的回应,也是对前文思考的总结。这两句没有直接说个体离不开整体,却通过一片大树”“一棵森林的对比,让读者自行领悟个体与整体相互依存的道理——没有无数片绿叶,便没有大树的繁茂;没有无数棵大树,便没有森林的壮阔。这种以反问引发思考的方式,比直白的陈述更有力量,也让诗歌的哲思在余味中愈发清晰。           

作为深耕儿童文学数十年的作家,金波始终擅长以儿童的视角解读世界,《绿叶》便是典型。他没有用复杂的意象或深奥的词汇,只是借森林中最常见的绿叶、枝干与土地,将团结”“共生的理念转化为孩子能看懂、能感受的画面。读这首诗时,仿佛能跟着诗人一同走进森林,听绿叶的合唱,看枝干的缠绕,最终在自然的启示中明白:个体的力量或许微小,但当它们紧紧联结,便能汇聚成不可忽视的整体力量——这份来自自然的启示,不仅适合孩子领悟,也值得每一个成年人回味。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经典散文

欢迎加我的微信号交流

搜索
同类文章
友情链接
关于 商务 项目 联系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云南守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190031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