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价值——关于经典散文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10-26 15:28
浏览
次
诗的价值
席慕蓉
若你忽然问我
为什么要写诗
为什么不去做些
别的有用的事
那么我也不知道
该怎样回答
我如金匠 日夜捶击敲打
只为把痛苦延展成
薄如蝉翼的金饰
不知道这样努力地
把忧伤的来源转化成
光泽细柔的词句
是不是也有一种
美丽的价值
席慕蓉(1943—),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生于四川重庆。她是台湾知名画家,也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著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时光九篇》等。本篇选自《无怨的青春》。 
《诗的价值》赏析
席慕蓉的《诗的价值》是一首直抵创作本心的抒情短诗,以坦诚的自问自答,剖析了诗人与诗歌的深层联结。全诗摒弃华丽辞藻,以“金匠捶击金饰”为核心隐喻,将写诗的过程诠释为对痛苦的艺术转化,在质朴的倾诉中,道出诗歌超越“实用价值”的精神意义,成为无数创作者内心的真实写照。
一、核心隐喻:金匠与诗歌的生命转化
“我如金匠 日夜捶击敲打 只为把痛苦延展成 薄如蝉翼的金饰”,这一核心隐喻贯穿全诗,精准诠释了诗歌创作的本质——不是对痛苦的沉溺,而是对苦难的艺术升华。
“金匠”与“捶击敲打”:创作的艰辛与执着
“金匠”是诗人的自我写照,“日夜捶击敲打”则是创作过程的具象化。金匠打造金饰,需历经反复捶打、塑形,过程枯燥而艰辛;诗人创作诗歌,同样要在痛苦的情感中反复淬炼、雕琢词句,二者在“艰辛付出”的层面形成共鸣。这一比喻褪去了诗歌创作的浪漫滤镜,还原了创作者背后的执着与坚守。
“痛苦”与“薄如蝉翼的金饰”:苦难的艺术转化
“痛苦”是创作的情感源头,而“薄如蝉翼的金饰”则是转化后的艺术成果。金匠将粗糙的金属捶打成精致的金饰,诗人则将沉重的痛苦提炼为“光泽细柔的词句”——“薄如蝉翼”既写出了诗歌语言的轻盈与细腻,也暗示了经过转化后,痛苦已不再是压抑的重量,而是化为具有美感的艺术表达;“光泽细柔”则赋予了痛苦转化后的温暖质感,让原本沉重的情感有了动人的光彩。
二、情感脉络:从迷茫自问至自我叩问的坦诚剖白
全诗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情感从面对质疑的迷茫,过渡到对创作本质的剖析,最终落脚于对诗歌价值的自我叩问,层层递进,尽显创作者的坦诚与细腻。
面对质疑的迷茫无措(开篇)
“若你忽然问我 为什么要写诗 为什么不去做些 别的有用的事 那么我也不知道 该怎样回答”,开篇以假设的“提问”切入,直面世俗对诗歌“无用性”的质疑。
“有用的事”是世俗对价值的评判标准,而诗人以“不知道该怎样回答”的坦诚,展现了面对这种评判时的迷茫——诗歌的价值本就难以用世俗的“有用”来衡量,这种“无措”并非无法辩驳,而是对世俗价值标准的温和疏离。
对创作本质的深度剖析(中段)
“我如金匠……光泽细柔的词句”,诗人没有直接反驳“有用”的质疑,而是转而剖析写诗的内在过程。
以“金匠捶金”的比喻,将抽象的创作行为具象化,道出写诗对自己而言,是一种情感的“转化”——不是为了追求实用价值,而是为了将内心的痛苦与忧伤,通过艺术的方式进行梳理与升华。这一段是诗人对自我创作动机的清晰认知,也是对前文“迷茫”的回应:写诗的意义,藏在自我情感的安顿与表达之中。
对诗歌价值的温柔叩问(结尾)
“不知道这样努力地 把忧伤的来源转化成 光泽细柔的词句 是不是也有一种 美丽的价值”,结尾以“不知道”的叩问收束,情感从自我剖析转向对价值的探寻。
这种“叩问”并非怀疑,而是一种温柔的坚持。诗人承认诗歌的价值不同于世俗的“有用”,却坚信“将忧伤转化为美丽词句”的过程本身,就具有“美丽的价值”——这种价值无关功利,关乎情感的慰藉、精神的共鸣与艺术的美感,是一种超越实用的精神价值。
三、艺术特色:质朴坦诚中的情感力量
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在于“以真动人”,用最直白的语言、最坦诚的态度,传递出诗歌创作的本质与价值,尽显席慕蓉诗歌“清新隽永、真挚自然”的风格。
语言质朴,直白坦诚
全诗没有复杂的修辞与晦涩的意象,语言如同日常对话般质朴自然。“若你忽然问我”“那么我也不知道”“是不是也有一种”等表达,带着口语化的亲切,仿佛诗人在与读者促膝长谈,这种“不事雕琢”的语言风格,恰好契合了“剖白本心”的创作意图,让情感更显真挚。
以喻说理,形象贴切
全诗仅用“金匠捶金”一个核心比喻,便将创作的艰辛、情感的转化、诗歌的美感尽数诠释。比喻与诗歌创作的本质高度契合,既避免了抽象的说教,又让读者能直观理解诗人对诗歌的态度——诗歌如金饰,是痛苦经过淬炼后的艺术品,这种“以喻说理”的方式,让深奥的创作感悟变得通俗易懂,极具感染力。
情感内敛,余韵悠长
诗歌情感始终保持内敛与温和,没有激烈的辩驳,也没有高调的宣言。面对质疑时的“迷茫”、剖析创作时的“平静”、叩问价值时的“温柔”,情感始终克制而深沉。结尾的“叩问”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却让读者在留白中自行体会诗歌的“美丽价值”,余韵悠长,引人深思。 
《诗的价值》是席慕蓉对诗歌创作的自我告白,也是对所有“无用之用”的精神追求的温柔辩护。它道出了诗歌的本质——不是为了迎合世俗的价值标准,而是为了安放内心的情感,将生命中的痛苦与忧伤,转化为具有美感的精神表达。这种“美丽的价值”,或许不具备实用的功效,却能在漫长时光里,给予创作者与读者心灵的慰藉与共鸣,这正是诗歌永恒的意义所在。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 上一篇:五月的麦地——关于经典散文的演讲经典篇目
- 下一篇:没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