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主持创作基础】3.1.3.1-认识播音主持语言特点概说
绿萝 2025-09-01 14:57
浏览
次
播音主持语言的六大特点详解
一、规范性
1. 语言规范的法定要求
宪法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19条明确规定
“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
行业法规: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要求广播电台、
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播音用语,
播音员主持人需达到
国家规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
(如一级甲等)。
政策文件:
2014年国家新闻出版
广电总局发文强调,
广播电视需带头规范
使用通用语言文字,
承担社会示范责任。
2. 实践中的规范标准
语音层面:
需严格区分平翘舌、
前后鼻音(如“in”与“ing”),
避免方言词汇(如“搞”替代“做”)。
表达层面:要求语句流畅、
逻辑清晰,避免语病
(如搭配不当、成分残缺)。
语言品味:用词需高雅得体,
如新闻播报中避免
网络流行语的随意使用
(如“绝绝子”)。
3. 规范性的现实意义
传播效率:
普通话覆盖全国95%以上人口,
能最大限度减少信息损耗。
文化传承:
播音员主持人作为“语言教师”,
需为方言区学习者提供标准范本
(如央视《新闻联播》的示范作用)。
二、庄重性
1. 核心内涵
真实性:
新闻内容必须客观准确,
如灾难报道中避免煽情渲染。
可信度:
通过语言传递权威感,
如《新闻1+1》主持人
白岩松的理性分析风格。
2. 常见误区
≠刻板严肃:
庄重性可通过生动表达实现,
如《国家宝藏》中主持人
用故事化语言解读文物。
≠过度表演:
避免“端架子”式播音
(如某些地方台模仿央视的机械语调)。
3. 实践案例
正面案例:
央视《新闻联播》的“康辉体”
庄重而不失亲和力。
反面案例:
某综艺节目因主持人
用戏谑语气播报时政新闻引发争议。
三、鼓动性
1. 情感驱动的传播
感染力来源:
真情实感(如《感动中国》
颁奖词中的情感共鸣)。
语言节奏(如演讲中重音、
停连的运用)。
社会价值:
公益广告通过鼓动性语言呼吁环保
(如“地球一小时”宣传语)。
2. 需避免的问题
虚假煽情:
如某些选秀节目
过度渲染选手悲惨经历。
空洞口号:
避免“必须”“一定”等
强制式表达
(如部分宣传片的生硬说教)。
四、时代感
1. 语言的时代烙印
历史对比:
1980年代:字正腔圆、
高亢激昂(如《话说长江》
解说风格)。
2020年代:轻松自然、
互动性强(如央视新闻B站
账号的“网感”表达)。
技术影响:短视频平台催生
“碎片化”语言
(如“3秒抓耳”的开场白)。
2. 辩证看待时代性
积极引领:如《主播说联播》
用“网言网语”解读政策。
风险规避:警惕低俗化
(如某综艺滥用
“绝绝子”等网络梗)。
五、分寸感
1. 政策分寸
精准解读:
如经济报道需区分
“稳健”与“紧缩”等
政策术语的细微差异。
态度把控:
国际新闻中避免情绪化表述
(如“强烈谴责”需有事实依据)。
2. 艺术分寸
情感浓度:
纪录片解说需“克制抒情”
(如《舌尖上的中国》的留白处理)。
风格适配:
少儿节目需避免成人化语言
(如“内卷”“躺平”等词汇慎用)。
六、亲切感
1. 实现路径
对象化表达:
对老年人:语速放缓、
用词通俗(如《夕阳红》节目)。
对青少年:加入互动提问
(如《开讲啦》的现场交流)。
非语言辅助:微笑、眼神交流等
增强亲和力
(如董卿的“倾听式主持”)。
2. 边界把控
避免过度随意:
如某晚会主持人称观众
“老铁”引发争议。
文化适配:
方言节目需考虑地域局限性
(如粤语节目在北方传播受限)。
总结:播音主持语言的辩证统一
六大特点并非孤立存在,
而是相互制衡:
规范性与时代感:
在标准框架内创新表达
(如《新闻联播》引入“主播说”板块)。
庄重性与亲切感:
权威内容可通过生活化语言传递
(如《今日说法》的案例讲解)。
播音员主持人需在法规、
艺术与受众需求间找到动态平衡,
方能实现有效传播。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猜你喜欢
- 搜索
-
- 同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