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中见威,王珪巧谏言——关于和谐社会的演讲经典篇目
吴健溪 2025-07-31 13:11
浏览
次
隋唐时人王珪系出名门,其家族曾有“乌丸王氏”之称。王珪素有才干,被叔父举荐为官,后来又因为叔父犯下重罪,王珪受此牵连,被迫去职。此后的十多年里,王珪一直隐居在南山,其间只和房玄龄、杜如晦等少数朋友往来。
据说,王珪的母亲在见过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人之后,对儿子说:“房玄龄、杜如晦深具雅量才干,又都是公辅之子,与此二人深交,日后显贵定然指日可待。”
王珪并没有求助于辅助秦王李世民的房玄龄和杜如晦,而是在太子李建成手下充当幕僚,双方各为其主。玄武门事变之后,秦王李世民即皇帝位,当年跟随李世民南征北战的文臣武将均被委以重职。天下初定,百废待举,唐太宗唯才是用。对王珪才名素有耳闻的唐太宗不计前嫌,将其召还京师,提拔为谏议大夫,与魏徵同为门下省侍臣。此时的王珪已56岁,魏征则为47岁。
一次,唐太宗对王珪说:“我知道你善于评价人物,今天你就为我评论一下我手下文臣武将的才能和品质,你和他们相比,谁更贤能?”王珪回答说:“要论一心为国操劳、知无不为,我不如房玄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我不如李靖;敷奏详明、出纳公允,我不如温彦博;治理烦琐紧要的政务,我不如戴胄;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我不如魏征。至于激浊扬清、疾恶好善,我与他们则能一较长短。”唐太宗听罢,对王珪的回答感到非常满意,认为他说得很对。这件事情被房玄龄他们知道后,他们也都表示王珪的评论是非常中肯的。
这段对话记载在《贞观政要》一书中。同为谏官,与魏征的抗直激切不同,王珪表现的是雅正而不屈的风范。
一次,王珪觐见太宗时,发现皇帝身边的美姬是庐江王的妃子。
唐太宗得意地说:“庐江王行为不端,杀人丈夫,霸人妻子,如此恶行终究是灭亡了!”
王珪对太宗说:“那您认为庐江王的行为是对是错呢?”
唐太宗有些莫名其妙,说:“人人都知道此种恶行天理不容,你还故意问我,不知道你什么意思?”
王珪答道:“我听说,齐桓公来到郭地,问当地百姓:‘你们国君贤明吗?为什么他灭亡了呢?’其中有人回答说:‘之所以亡国,是因为国君对好人行好事,对坏人行坏事。’齐桓公对这个回答有些诧异,说道:‘听你们这样说,你们的国君似乎是一个贤明的君主,但为什么又亡国了呢?’那个人回答道:‘郭国的国君对好人行好事,但不能任用好人;他对坏人行坏事,但不能排斥坏人。这正是郭国灭亡的原因。’既然您知道庐江王灭亡的原因,但是您还把他的宠姬留在身边。我认为这是明知不对却不愿意予以纠正的行为啊!”
唐太宗觉得王珪的话入情入理,对自己的行为感到惭愧,最后接受了王珪的谏言。王珪用一种比较温和的方式,是太宗既心悦口服,又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从而终止了自己的不当行为,王珪的这种处理方式体现了什么叫温中见威。
——张大春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猜你喜欢
- 搜索
-
- 同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