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账号

二维码 微信扫描关注

义以为上,取义成仁今日事 ——关于和谐社会的演讲经典篇目

杨书意 2025-07-31 14:49 浏览

正因为我尽了人生的大义天职,才能达到这般高尚的仁人境地。读孔孟的书,所学的究竟是什么?今日为国,就义捐躯,多少可以无愧于心了。

1934年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陈毅留在中央革命根据地,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条件下,坚持极端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1936年冬,陈毅为摆脱政府军的围剿搜捕,藏身于斋坑的岩壁丛莽中,斋坑地处山凹,用毛竹支撑一个窝棚,高仅1米,面积只有2平方米。棚以藤蔓覆盖,一条隐蔽山道,迂回可达。陈毅在此写下著名《梅岭三章》,以示绝笔。其中“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取自孟子之言。舍生取义,孔子之言:杀身成仁。中国传统文化里,“义”和“仁”往往连用,孟子认为:“仁,人心也;义,人路也。”也就是说,“仁”是内在的,“义”是外在的。如果把“仁”说成是某种理论,那么“义”就是忠实地践行这种理论的要求。

关于“义”的理解,孔子认为,“义,宜也。”这里的宜就是适宜,那么适宜什么呢?就是适宜“仁”的思想,如果不适宜“仁”的思想,那么就谈不上“义”了。而对“义”的理解,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去把握,例如:正义、仁义、忠义、孝义、信义等。

孟子认为,人的本性中具有“仁、义、礼、智”四德,这是天赋的“良贵”,正义,就是循道可行。“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它是形而上的东西,就是因为这个“道”字,后来形成一个道教,一门玄学,可见道之神秘,在这里用于帮助理解“义”,就把“道”看做是规律性的东西,即是真理,那么为了真理而奋斗就是正义。君子要正义,正如孟子所说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义凛然的精神——这是一种至高的境界!

仁义的主要特征有:“刚、毅、木、讷。”孔子说:做到了刚强、果断、质朴、慎言,就接近仁义了。“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即是指真正的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去损害仁义的,却有牺牲自己来成全仁义的!子张问孔子,怎样才算仁义,孔子回答说:“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孔子所说的五者是:“恭、宽、信、敏、惠。”恭,是庄重的意思,“恭则不悔”,庄重就不会遭受侮辱。宽,是宽厚的意思,“宽则得众”,宽厚待人就会得到大众的拥护。信,是诚实的意思,“信则人任焉”,诚实就会得到别人的任用。敏,是勤敏的意思,“敏则有功”,勤敏工作就会有成绩。惠,是慈惠的意思,“惠则足以使人”,仗义疏财,给人恩惠,就能更好地凝聚民众、指挥民众。明白了“仁义”的意思,才会了解“仁义之师”这杆大旗总是摇而,不倒。

忠义这个词,我们就更不陌生了。京剧《沙家浜》里的胡传魁就自称是忠义救国军司令。胡司令为什么要叫忠义救国军呢?当然是想给自己戴一顶爱国的帽子——他本来是叛国,当日军的走狗,却又怕落个汉奸的名声,就打出了“忠义救国”的旗子。

事君、事主、事国,忠贞不二,竭心效力就是忠义的表现。《水浒传》里的宋江,为什么把水泊梁山大厅的牌匾给换了,把个聚义厅改成忠义堂呢?一字之差,含义大变!因为“忠”字,宋江的纲领变了,变得忠于国家,忠于皇帝了,所以便有了后来朝廷的招安。

孝义,“孝”一字在前面已经叙述了很多,也引用了很多《孝经》的内容,这里侧重于“孝义”的“义”。一个不孝的人,难成忠臣义士,所以历史上很多朝代都有“举孝廉”的做法。即是说,一个人如果在社会上以尽孝闻名,那么乡绅就可以推荐、朝廷可以选拔他做官——忠臣必出自孝子。所以,历史上大臣不管国事多忙,只要父母有疾,即使是霸道昏聩的皇帝都要准假省亲的,因为这是尽孝的问题,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理由可以让皇帝恩准回归故里了,除非告老还乡。

曾子曾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子反省了三个问题,其中就有不讲信义的问题。儒家对信义的问题十分看重,把它上升到了个人修养的层次。“信”的问题在前也已论及,这里不再赘述。

“仁”的解释,仅在《论语》里就有一百零九处,其基本内涵,可以浓缩在孔子与樊迟的问答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樊迟是孔子的学生,在《论语》中有五次向孔子请教的记载,其中三次问仁,两次问知。孔子的回答,以此次的最为简洁了,并使用了“人”的全称概念。“爱人”这两个字虽然说着容易,但在春秋时期提出来,是很不简单的。孔子以“爱”解释“仁”,在《论语》中还有一处记载,是他在批评宰予时所说的:“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与其父母乎?”孔子说宰予“不仁”,理由是他忘记了父母给他的三年之爱,这是孔子以“以爱释仁”的又一明证。根据孔子的意见,历代学者都以“爱”释“仁”。孟子直接沿袭了孔子的意见:“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荀子的认识与孔子的完全一致:“仁,爱也,故亲。义,理也,故行。礼,节也,故成。”汉儒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认为:“仁,亲也。从人从二,”“仁者兼爱,故从二。”唐代韩愈说:“博爱之谓仁,行之宜之之为义;由是而知焉之为道。”北宋邢昱认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者,言泛爱济众,是仁道也。”

志士仁人,不会苟全生命而损害仁义,而宁愿牺牲生命成全仁义。君子首先要具有“仁”的信念,不懈地坚持“仁”道,并且在困难的时候愿意为“仁”道而牺牲自己的生命,即杀身成“仁”。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富贵,也不在于长寿,而在于实行“仁”德,最终把自己塑造成仁人君子。这种信念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历史上很多仁人志士,都是宁可牺牲,也要捍卫自己的信仰。从另一个角度讲,人不肯为了生命的安全,去做违背仁义的事情,这也显示了一个人的修养和对生命价值的看法。

文天祥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抗元将领,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他从小爱读历史上忠臣烈士的传记,立志要向他们学习。文天祥在南宋政权被元朝推翻后,费尽心机、千方百计,企图设法挽救南宋。但是,尽管他带兵奋力抗敌,南宋军队还是被元军破退到南方。到了1278年,文天祥在广东被元兵俘虏了。被俘后,他坚定不移,拒绝投降。元兵把文天祥送到元将张弘范的大营,张弘范假意献殷勤,亲自给文天祥松了绑,文天祥却说:“我知道投降你们,不但可以活命,而且可以得到富贵。但是,我宁可丢脑袋,也不变节。”

张弘范知道张世杰平日很佩服文天祥,就要文天祥写信给在压山抵抗的宋朝将领张世杰,进行招降。文天祥冷笑说:“我自己不能背叛父母,难道会劝别人背叛父母吗?”文天祥把自己过零丁洋时写的诗歌给张弘范看,诗的最后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看了只好苦笑。

元军攻下压山之后,张弘范召集将领,举行庆功宴会,把文天祥请来。宴会上,张弘范对文天祥说:“现在宋朝灭亡,丞相已经尽到最后一片忠心了。只要您肯答应回心转意,归顺我们大元的皇帝,还能保住您丞相的位置。”文天祥含泪说道:“国破家亡,我身为宋朝大臣,没能挽回局势,死了还有罪孽,怎么还能贪图活命呢?”张弘范一再劝降,没有结果,只好派人把文天祥押送到大都。文天祥为了表示他对宋朝的坚贞效忠,在押送的途中就开始绝食,但绝食八天也没有死,只好恢复饮食。文天祥被押到大都,元王朝下令把他送到上等的客店里,用美酒、美食招待他。过了几天,元朝丞相再次去劝降,文天祥把他们一顿臭骂,骂得他们只好灰溜溜走了。元朝对文天祥劝降不成,就把他移送到兵马司衙门,戴上脚镣手铐。

文天祥在牢房中,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正气歌》。在这首诗中,他举了历史上一些坚持正义、不怕牺牲的忠臣义士的例子,认为这都是正气的表现。他在诗中写道: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曰星。于人曰浩然,沛然塞苍冥……时穷节乃变,——垂丹青。文天祥入牢的第三年,河北中山府发生了一起农民起义。起义领袖自称是宋朝皇室的后代,聚集几千人马,号召大家打进大都,救出文天祥。这一来可把元王朝吓坏了,他们认为如果不杀文天祥,恐怕会闹出大乱子来。在再次劝降失败的情况下,元朝统治者下令把文天祥处死。在行刑前一天,北风怒号、阴云密布。京城大都柴市的刑场上,戒备森严。市民们听说文天祥将要就义的消息,都自发集中到柴市来,一下子就聚集了一万多人。文天祥戴着脚镣,神色从容,来到刑场。他问旁边的百姓,哪边是南,百姓指给他看,他朝着正南方向拜了几拜,端端正正坐了下来,对监斩官说:“我的事结束了。”

1283年1月,这位47岁的抗元将领壮烈牺牲。他在宋王朝危亡时刻,表现了一身的浩然正气,文天祥死后,他的衣带上有篇《赞》说:“孔子说:杀身以成仁。孟子说:舍身以取义。正因为我尽了人生的大义天职,才能达到这般高尚的仁人境地。读孔孟的书,所学的究竟是什么?今日为国,就义捐躯,多少可以无愧于心了。”

——佚名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关于和谐社会

欢迎加我的微信号交流

搜索
同类文章
友情链接
关于 商务 项目 联系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云南守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19003106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