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增强你的记忆能力——关于学习的演讲经典篇目
吴健溪 2025-08-14 10:36
浏览
次
思维导图是运用图文结合的技巧,表达放射性思维的有效的思维工具。放射性思考是人类大脑的自然思考方式,每一种进入大脑的资料,不论是感觉、记忆或是想法,包括文字、数字、符码、食物、香气、线条、颜色、意象、节奏、音符等,都可以成为一个思考中心,并由此中心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每一个关节点代表与中心主题的一个联结,而每一个联结又可以成为另一个中心主题,再向外发散出成千上万的关节点,而这些关节的联结可以视为你的记忆。
思维导图是最能善用左右脑的功能,借颜色、图像、符码的使用有效增强你的记忆能力,最高效地提高你的记忆速度的思维方式。
让我们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观点:
上课听讲一般都需要记笔记,常常都不能及时将课堂上老师讲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课堂上的笔记也仅仅是对老师讲解内容的机械复制(而且这种复制常常是不完全的),相互之间没有关联、没有重点。等到课后再想总结,由于时过境迁,对授课内容记忆已经不再完全,课堂笔记便成为残缺不全的、不系统的知识记录,对于今后复习的价值已经不大。
而如果你采用“思维导图”为工具记录笔记,那么将老师讲解的一些可信内容记下来,并且将这些核心内容之间的联系用线条连接起来。此时,你的思维重点、思维过程以及不同思路之间的联系就可以清晰地早现在图中。这样的课堂笔记不仅能够迅速帮你进行归纳总结,而且整堂课的授课过程也被形象地记录在图中,以后复习时,只需将这幅图从头到尾再过一遍,那么当时的授课情景就会在你的脑海里重现遍,这对于今后的复习无疑也是极大的帮助。
与传统记忆方法不同的是,采用思维导图记忆法更易于在关键词之间产生清晰合适的联想,人会处在不断有新发现和新关系的边缘,鼓励思想不间断和无穷尽地流动,这样大脑不断地利用其皮层技巧,越来越清醒,越来越愿意接受新事物,记忆力和联想力都得到了发展。
那么该如何绘制思维导图呢?
第一,拿到课本例如《背影》用大约10分钟的时间,对于所要记忆的内容做一个整体的了解,根据书本的目录做一张思维导图。
第二,根据课本的目录、自己对课本内容的难易度了解,把自己准备投入的时间分配到书的各个章节,并把它标注到我们刚刚完成的思维导图上。时间5 分钟。
第三,选取书中的第一章,浏览《背影》课本的内容,并用彩色铅笔把书中看到的关键词、概念、名词解释,用不同的颜色进行标注,看完第一遍后,再顺着我们刚才标注的关键词,再一次进行快速阅读,如果有遗漏的内容,及时作出标注。时间10~30分钟。
第四,根据自己标注的关键词制作思维导图,如有不清楚的内容可以作出标记,继续阅读下面的内容,直至本章的思维导图做完。如果本章的内容分节太多或内容量太大,可以分成几张思维导图来制作。时间大约 10 分钟。
第五,学完文章后,需要检测自己对本章知识掌握的情况如何。可以拿出一张空白纸,合上书本,根据自己的记忆和理解画出思维导图。画完后,把它与自己通过看课本做的思维导图,进行比较和对照,看看哪些知识和内容自己已经掌握,然后对相应的内容进行强化学习。
第六,依次分别作出其他文章的思维导图的学习和复习。
第七,把所有完成的思维导图汇总成一张大的思维导图,对这张图进行复制,并做本书的总的知识的掌握。
在我们平常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注意把课堂和书本的知识用思维导图整理好。临近考试时,把学习笔记进行小结,并制成思维导图。然后把思维导图上色,突出重点,并为每门功课制作一张巨大的、总的思维导图,还可在每门课程各章节中插入一些事例,以帮助自己加强记忆。通过这种方式,就能弄清楚一些更详细内容是在何处以何种方式连接起来的。此外,对课程也有更好的整体认识,这样,就可以十分精确地回忆,“蜻蜓点水”般地在该门课程的各个章节之间穿行。坚持每周复习一次思维导图,越临近考试就要越有规律。试着不看书或者不看其他的任何笔记来回忆思维导图,并简要地画出自己所能记忆的知识以及对这门课程的理解的思维导图,并将这些思维导图与总的思维导图进行对比,找出其中的差别。然后再进一步做整理和修正,加强对于还未掌握好的那部分的记忆。
——林海音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 搜索
-
- 同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