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工人的杰出代表 ——关于党的演讲经典篇目
绿萝 2025-03-26 14:50
浏览
次
一位大学生初到港口时曾问:“许队,你不觉得苦吗?”许振超说:“因为喜欢,所以就不觉得苦。”
许振超出生在一个普通工人家庭。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动乱,他只上了一年半初中就当了工人。从1974年走进青岛港,正式成为一位码头工人。从此许振超的生命和青岛港紧紧系在一起。
刚开始许振超干的活是皮带机电工。由于他勤奋好学几个月后领导让他接手技术性更强的活——开门机。在20世纪70年代,门机是青岛港最先进的机械。许振超一下子兴奋起来,他暗暗下决心一定要把这活干好。有了目标,有了决心,学起来就更投入。当时他是学门机的工人中第一个放“单飞”的,创造了7天学会开门机的纪录。
许振超喜欢开门机,坐在离地面几十米的司机室里,他觉得自己成了空中巨人。为了熟悉门机的秉性,他找来各种各样有关门机的资料仔细阅读钻研。随着对机械了解的加深,他的兴趣也不断地延伸,他先后掌握了高压变配电、电力拖动、计算机、数字控制、网络通讯等先进技术,并研究透了各种机械的英文资料。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可青岛港上上下下的人都自觉不自觉地把他划到了技术人员的圈里。1991年,青岛港召开了第一次科技人员表彰大会,许振超就是其中一员。
此后,许振超更加刻苦,用心琢磨,决不向工作中的困难低头,练就了许多绝活。第一个绝活是“一钩准”。这是他勤学苦练了两年才得来的过硬工夫——1小时吊60个箱子,对眼准确率达100%。这是不允许有失误的时间在内的。但许振超不只是满足自己掌握了这一过硬本领,他想摸索一套成型的规矩,他要带领着全港的工人,提高效率,扩大生产。
1992年,许振超接任固机队队长。他又开始琢磨推广无声操作的事。司机们一听都提出反对意见,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这怎么能做到?”“铁碰铁不出声?”“不可能。”许振超说:“要练无声响操作,必须精神高度集中,咱工人就是码头的脊梁,遇到困难要把脊梁挺起来。”许振超亲自登上桥吊,一遍遍演练给大家看,司机们看后都服气了。两年后,队里司机们都学会了无声响操作。结果是货物损坏的少了,桥吊吊具坏的少了,大家也尝到了甜头。就这样“无声响操作”又成了许振超的又一绝活。
1994年,许振超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感到自己肩负的责任更重了,还应该有一个飞跃,他更加拼命地干活、拼命地搞技术革新,并且做到了30年如一日。
许振超从一名最普通的码头工人一点一滴做起,伴随着青岛港口一步步的成长和发展。30多年来,他不知不觉中把码头当成了家,他的整个心思都在考虑怎样为码头的强大做点事情。他深知现代化港口打的是设备仗,一靠科技,二靠人才。他说:一个人可以没有文凭,但不可以没有知识,可以不进大学殿堂,但不可以不学习。因此,他特别重视对新来的大学生的培养。他利用一切机会多接近他们,一起讲人生,谈工作,学政治。引导他们把书本上的知识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从一个个岗位练起从一件件具体工作干起。
在职工眼里,“许队”是老大哥,只要有困难,“许队”都会无私帮助。春节是合家团圆的时候,而许振超好几年来都利用春节放假时间走访职工。2003年春节,行程1000多千米,走访了7名农村大学生的家。还为职工配备了“两卡一册”:一张是“爱心卡”,是给职工家属的,留着联系电话,写着“有事找振超”;一张是“安全卡”,记录着一些安全隐患,时刻提醒职工;“小册子”则记录着每一名职工家庭情况,职工结婚他去祝福,职工得子他去祝贺,职工亲属生病他去探望职工过生日他送上蛋糕。
在妻子眼里,许振超是个好男人。她说:许振超左腿风湿比右腿厉害。最厉害的那年,正赶上码头刚开业不久。他怕耽误工作,一直坚持在码头一线,用右腿拖着左腿在走。还有一次,那是2001年底桥吊安装时,许振超在码头上连续呆了40天。当她和女儿到码头时,她哭了。前湾码头只有两个铁皮集装箱小屋,这就是许振超的办公室兼卧室。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