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敬礼让,克己复礼为仁——关于和谐社会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07-31 11:03
浏览
次
讲求礼仪是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的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
中国古代的“礼”常被视为“众善之缘,百行之首",与列为“四德”“五常”之首的“仁”联系在一起。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具体做法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一整套“礼”在影响社会风气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即便是今天的社会,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乃至国家、民族之间的交往,注重礼节仍是一项重要内容。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大意即是: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想法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会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会尊敬他。《告子上》记载:“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有些人对达官显贵采取恭敬的态度,是因为惧怕他们手中的巨大权力;有些人对富商巨贾采取恭敬的态度,是因为羡慕他们的亿万家财。这样的恭敬根本算不上真正的恭敬,而只能算是趋炎附势、阿谀奉承。得到父母的关怀和慈爱,应对父母产生尊重敬爱之情;得到老师传授给我们知识和做人的道理,而对老师产生敬重钦佩之情;因为朋友的高尚人格和无私帮助,而对朋友产生敬重倾慕之情。这样的恭敬,才算得上是发自内心的恭敬。面对巍峨的山峰,我们会感叹自己的渺小;面对浩瀚的宇宙,我们会感叹自己的肤浅,并且由此生出敬畏之情。人生在世,总会不断地有一些人或者一些事值得我们由衷地敬重。一句话、一本书、一个小动物,都可能给我们的人生以启迪,使我们从中悟出深刻的道理。孟子之所以强调人要有恭敬之心,就是在告诫世人,人只有敬畏点什么,才不会使自己变的浮躁,才不会使自己产生骄傲自满的心理。因为有了对一些事物的恭敬之心,才能保持一种低调、进取的态度,才能使得自己不断完善、不断进步。
对人、对物都应该保持恭敬之心,因为这不仅是对他人礼貌的一种表现,也是追求自身品德完善所提出的要求,更为整个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做出了贡献。恭敬之心是道德素养的一种表现,有了它,我们的人生才会更加充实而美好,才会更有意义。宋太祖对其母亲杜太后极为孝敬。杜太后临终时曾告诫他要吸取后周幼主亡国的教训。宋太祖恭敬地接受了母亲的教诲,最后把自己的皇位传给了弟弟宋太宗赵光义。
在倡导民主和法制的今天,恭敬之心应该上升到一个更新的高度。人人平等,对别人采取恭敬的态度,是礼貌的基本要求。对父母如此,对师长也应如此,对普通人更应该如此。恭敬之心,体现了一个人的涵养和素质。因此对我们接触到的每个人都因该保持尊重的态度,对我们要做的每件事也都应该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完成。万物平等,对动物、对草木,我们都应该保持恭敬的态度,因为它们是自人类生命诞生之日起便与人类一起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它们同是地球的主人,它们的存在自有其理由,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对它们心存敬意呢?
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师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翻译过来即是指,对亲人供给食物却不加以爱护,那就像养猪一样。爱护却没有恭敬之心,那就像畜养家禽一样。恭敬的心情,在给人送礼物之前就应该具备。表面上的恭敬,实际上心里却不恭敬,君子不可以拘泥于这种虚假的形式。天子商纣王残暴不仁,但是姬昌对其却十分恭敬,一再进言希望纣王能够实行仁政,废除暴政。商纣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姬昌囚禁,后来姬昌被放归,但他依旧毫无怨言,回到国中以后继续广施仁德,使天下2/3的周后都归附于西周,后来姬昌去世,他的儿子周武王即位,最后终于推翻了商纣的统治,姬昌被尊称为周文王,成为一代明君圣王。
再丰富的理论知识,也抵不过生活中的践行。如何真正的做到“恭敬”,我们在孟子的些许言行中,也可以感受到先人们的馨馨德行。“恭者不侮人,俭者不夺人。侮夺人之君,唯恐不顺焉,恶得为恭俭?恭俭,岂可以声音笑貌为哉?”即是说有恭敬之心的人是不会欺侮别人的,生活简朴的人也不会掠夺别人的财富。有的君主欺辱、掠夺别人唯恐别人不顺从他,他哪里称得上恭敬、节俭。恭敬和节俭,难道是可以用声音和笑脸表现出来的吗?真正心存恭敬的人在和人交往时,首先就会产生一种尊重的态度,因为他们知道自己首先要尊重他人,他人才会尊重自己。现代生活是快节奏的,每个人都像被上了发条一样的不停旋转着,每天紧张而麻木地上班下班,个个都是“橡皮人”。对于“恭敬”如此充满着温情与敬意的词语,橡皮化的人们只会满脸苦笑着说:我已经很累了,再去对那些不相干的人恭敬,岂不是更累?但是,你是否想过,如果“恭敬”是发自内心的,那么一切是否会自然很多——在如沐春风的环境里学习、生活、工作,这种让人沉醉的安然环境,需要我们心怀“恭敬”之心。《万章下》记载,万章问曰:“敢问交际何心也?”孟子曰:“恭也。”曰:“却之。却之为不恭,何哉?”曰:“尊者赐之”。曰:“其所取之者,义乎不义乎,而后受之,以是为不恭,故弗却也。”孟子讲的虽是君子与别人互相馈赠时所持的态度,但同样也是我们人际交往的一个基本态度。人际交往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互相尊重,所谓的恭敬之心,并不是要对人奴颜婢膝,而是说要在精神上和人格上尊重对方。日常生活里,人际交往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互送礼物,礼物是情谊的表达,礼物是否珍贵与情义是没有关系的,重要的是对馈赠礼物的人的一片真情,从而对其变得更加敬重,使两人之间的感情更为深厚。小小的馈赠礼物的过程,也是一种展示“恭敬”之心、“恭敬”之情的过程——心对心的尊重,心与心的对等,心和心的沟通。
中国人注重礼数,自古皆然。无论两个人关系好不好,面子上还是要过得去的。孔子同鲁国的权臣阳货是政敌,阳货想拉拢孔子,就去拜访孔子,结果不在家,于是他就给孔子留下了一只火腿,“礼尚往来”,孔子虽然不想见阳货,但还是遵守礼法,去阳货家拜访。儒家的先贤们谨遵礼法,就是希望通过自己的言行为后世树立规范,礼作为一种法律制度和行为规范,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一直存在,并且一直延续到今天,我们才会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孟子曰:“非礼之礼,非义之义,大人弗为”,即是指不符合礼仪的行为,不符合仁义的行为,德行完备的人是不会去做的。“礼”作为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要求从天子到士人,他们的所作所为都必须符合“礼”的规定。现代社会仍然需要我们遵守“礼”的基本表现:尊老爱幼的礼、先人后己的礼、相互帮助的礼等,于细微处见精神——完美有序的生活处处需要“礼”的维护,需要“礼”的支撑。
——朱少麟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猜你喜欢
- 搜索
-
- 同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