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和为贵,和气方能平安——关于和谐社会的演讲经典篇目
杨书意 2025-07-31 14:22
浏览
次
“和”是中国传统哲学中一个影响深远的理念,这种理念渗透在人们心中,表现在各个领域。
清朝初年,安徽桐城出了许多人才。有历任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的张廷玉大学士,还有他的父亲——康熙时的文华殿大学士张英。
张家非常和睦,从不争吵,人丁兴旺,备受朝廷器重。张家对邻里也非常友善,在当地有一个“六尺巷”的故事,说的就是他和邻居家和睦相处的事。
张英家的邻居姓叶,其家长也是一位较大的官员。这一年叶家要翻造新房,在重新打院墙桩基时,把他们家的地基向张家这边移了三尺。
张英的夫人听家人说邻家强占她家地基,便去实地察看,邻家果真是向自己家移了三尺,张夫人很生气,就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到北京,向在朝中任大学士(相当于宰相)的丈夫张英报告此事,要丈夫出面解决。
张英见家里来人,一问是与邻居争地界的事。就写了一封回信,让家人带回交给夫人。夫人拆开信,只见是一首诗:“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张夫人看完大失所望:回信不但不想办法争回三尺地基,反而要让。心里难免生气,但后来一想,丈夫说的话有道理。自己丈夫的官比邻居大,如果要争这三尺地基,难免被人家认为以势压人。再说,自家的院子也很大,少了三尺也无大碍。更重要的是邻里之间要和睦,常言道:“远亲不如近邻。”就同意了丈夫的劝导,不但不再提这件事,还把墙基后退了三尺。
以和为贵是治国者的方略,因为它蕴涵和平、太平、平安之意。治国者都希望国内太平,永无纷争;国家之间和平发展,没有战争。
林语堂认为和平是人类的一种卓越认识,中国人尤其热爱和平,不爱挑起战争,因为他们是理性的民族。受“和为贵”理念的浸润和熏陶,大多数中国人从小就养成一种“以和为贵”的人生理想。
我们常说:“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以和为贵”,可见,“和”字对人类生存之重要。和气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根本,和气的人总是以和为重,从不感情用事,更不暴躁行事。当他们与滋事的人相遇时,也总能平静地化戾气为和气,在心平气和中解决问题。
——佚名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猜你喜欢
- 搜索
-
- 同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