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账号

二维码 微信扫描关注

文明礼貌,尊重友好关系——关于和谐社会的演讲经典篇目

徐亚凤 2025-07-31 11:08 浏览

明礼是指待人接物时言谈举止要讲文明礼貌。文明礼貌不仅反映了当今社会人与人之间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友好关系,也反映了公民自身文化修养和道德修养的水平。            

明礼作为公民道德规范,应当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从狭义上讲,明礼就是讲究起码的礼节、礼仪和礼貌,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在职业场所和个人家庭生活中,行为举止都应得体、适宜:从广义上讲,明礼就是讲文明,特别是注重公共场合中言谈举止的文明,如爱护公共财物,维护公共秩序,遵守交通规则,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大声喧哗等。

一家国企要和一家外企合作办厂,外企老总亲自到国企来视察和谈判。参观期间外企老总对这家企业印象非常好,一切进展非常顺利。参观完后,双方准备签订合作意向书。就在这时参与谈判的国企代表随地吐了一口痰,外企老总看到后,立刻决定终止谈判,合作事宜功败垂成。事后有人问外企老总为何中止了谈判,他的回答发人深省:“谈判的人文明素质如此低下,企业的管理水平能高吗?和这样的企业合作,是注定没有发展前途的。”

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列宁同志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注重礼节。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紧靠着楼梯的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

公民要做到明礼需要做好在以下方面:第一,语言文明。语言是人们生活中最主要的交往工具。古人云:“言为心声,语为心境”“其言而知其行。”人的语言是其内心德行及是否明礼的外在表现。要语言文明,一是言辞要谨慎合理。讲话者必须明白说话时自己的身份和所处的场合、所面对的对象,在不同的场合、针对不同的对象,应当说恰如其分的话,否则,不仅会被别人误解和耻笑,而且也达不到应有效果。二是言辞应文明有礼。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公民在交往中要常用一些表示客气的用语,如“指教”“包涵”“劳驾”“多谢”等;在表示对人的歉意时则常用“请问”“赐教”“光顾”“指正”等,不仅可以和谐人际关系,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好感情,同时也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和品行。第二,举止得体。举手投足之间,显示出的是一个人的修养的境界。行为举止之礼在社会生活中四处可见:勤劳、友爱、守纪,不损害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不破坏公物,不大声喧哗,不乱扔杂物等这些看似细小的琐事。其实做好了这些细小琐事,也就达到了举止得体、文明礼貌的境界。总之,明礼体现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你留心观察并坚持去做,一定会成为一个有文明、有教养的人。

——吴浊流

 

素材TV专业制作各类舞台晚会演出比赛高清LED背景大屏幕视频。

朗诵背景视频演讲背景视频朗诵配乐演讲配乐诗歌朗诵少儿朗诵朗诵比赛朗诵订制


关于和谐社会

欢迎加我的微信号交流

搜索
同类文章
友情链接
关于 商务 项目 联系 友情链接网站地图 云南守承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备案号:滇ICP备19003106号-1